
亦作“ 屈申 ”。1.屈曲与伸舒。《礼记·乐记》:“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后汉书·张奂传》:“蛇能屈申,配龙腾蛰。” 明 方孝孺 《书夷山稿序后》:“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 张素 《足疾一百余日始杖行室中》诗:“屈伸非比无名指,便有 秦 医孰使闻。”
(2).进退。《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懦怯也。”《宋书·宗室传·道规》:“兵法屈申有时,不可苟进。” 唐 魏归仁 《宴居赋》:“屈伸委运,行用随时。”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十:“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困难环境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屈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屈曲与伸舒
指物体或人体部位的弯曲与伸展动作,如《礼记·乐记》提到“屈伸俯仰”,强调肢体运动的协调性。这一含义常见于医学或运动领域,例如中提到的“手指肿胀,屈伸不利”。
进退、适应时势
引申为策略上的灵活调整,如《荀子·不苟》中“与时屈伸”,强调根据环境变化采取行动。也提到“水能屈伸如意”,比喻事物顺应形势的特性。
《汉典》《礼记》《荀子》等古籍均收录该词,印证其历史渊源和语义稳定性。
《屈伸》是一个常见的词语,它表示屈曲和伸展的动作。具体来说,屈指弯腰弓背或伸展四肢的动作都可以称为屈伸。
《屈伸》是由“尸”部和“辛”部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是“尸”,拆分笔画是5画。
《屈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古汉字中,“尸”部表示人体,而“辛”部则表示劳动。结合起来,表示人体进行屈曲和伸展的动作。
《屈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屈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一种叫做篆书的字体,它是古代字体的一种,字形简练而又有韵味。在篆书中,「屈伸」的写法为:
屈:
伸:
1. 她每天早晨醒来后会进行一些屈伸运动,以放松身体。
2. 老师告诉学生们多做屈伸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1. 屈服:指因为无法反抗而屈从他人。
2. 伸展:指身体或物体向外延伸或扩展。
1. 屈曲:指弯曲身体或肢体。
2. 弯曲:指曲线形成一定的弯曲。
1. 伸直:指使身体或肢体变得笔直。
2. 张开:指敞开或展开身体或物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