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诎辱的意思、诎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诎辱的解释

委屈和耻辱。《汉书·萧望之传》:“ 弘恭 、 石显 等知 望之 素高节,不詘辱。” 宋 尹洙 《故朝奉郎司封员外郎直史馆张公墓志铭》:“吾观人之情,莫不以显荣为通,詘辱为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诎辱(qū rǔ)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诎”与“辱”二字合成,其核心含义指因受压制、逼迫而遭受屈辱,强调外在压力导致的尊严受损状态。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来源依据: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诎(qū)

    《说文解字》释为“诘诎也”,本义指言语或行为上的屈曲、屈服。如《礼记·乐记》郑玄注:“诎,谓抑止也。”引申为被迫退让、折服。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言部》。

  2. 辱(rǔ)

    《说文》解作“耻也”,本指尊严受侵害而产生的羞耻感。《广雅·释诂四》进一步明确:“辱,污也。”强调人格受玷污。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辰部》;张揖《广雅》。


二、复合词“诎辱”的释义

“诎辱”属同义复合结构,具体包含两层内涵:

  1. 被迫屈服而蒙羞

    指因外力压迫(如威逼、胁迫)导致尊严丧失,行为或意志被迫屈从。

    例:《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杨倞注:“诎,屈也”,此处引申为强力下的屈从。

    来源:王先谦《荀子集解》引杨倞注。

  2. 处境困顿遭受轻贱

    形容因地位卑微、境遇落魄而被人轻视侮辱的状态,常见于史书对失势者的描述。

    例:《史记·刺客列传》载田光语:“长者詘辱于市井”,指贤者沦落市井受辱。

    来源:司马迁《史记》。


三、古籍经典用例


四、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综合诸家注解,定义为:

诎辱:受压制而蒙受耻辱。

引证:《韩非子·亡徵》“诎辱大臣”句,指权臣胁迫君主致国政受辱。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结论

“诎辱”作为古汉语专词,凝结了被迫屈从与尊严受损的双重语义,多见于描述政治压迫、人际倾轧中的屈辱境遇。其释义根植于字源演变与经典文献用例,具有明确的语义逻辑与历史语境支撑。

网络扩展解释

“诎辱”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基本释义
读音为qū rǔ,意为委屈和耻辱,常用来形容因遭受不公或压迫而产生的屈辱感。例如《汉书·萧望之传》中提到:“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詘辱”,体现人物坚守气节、不愿屈服的态度。

2. 出处与用法

3. 近义与关联词

提示:该词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文研究或文学创作。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艾发隘险安曼八跪拔奇不食周粟步态蹒跚藏娇残荒灿烂夺目巉差崇论闳议出赐从来谠规道阶風起雲飛分殊黼国黻家符号宫户惯一国尉函胡后周洄漩交镝孑立鸡盲京观靖享禁乐赍志以没科爵坑赵口径匡乱反正揆门相莨莠老妹落照率俾旁旁翩飘强中勤渠日渐散质社工深竹市入史诗事形桃弧棘矢椭圆文化生活文章伯萧斋虾子械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