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允諾。 元 李行道 《灰闌記》楔子:“他也常常許道要嫁我,被他母親百般闆障,隻是不肯通口。”
關于“通口”的詳細解釋如下:
“通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ōng kǒu,主要有兩種解釋:
口頭上答應、允諾(主要見于古代文獻)
例如元代李行道的雜劇《灰闌記》中提到:“被他母親百般闆障,隻是不肯通口”,意為“女方母親雖未明确反對,但始終未口頭應允婚事”。
言辭通順、合乎情理(現代較少使用)
該含義強調語言表達流暢、邏輯清晰,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若需完整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灰闌記》等元代戲劇文本。
《通口》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通指暢通無阻,口指人的口腔。《通口》的意思是指說話流利,口才好。
《通口》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口。辶是“邊”的邊走部,表示與行走有關;口是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表示與人的口有關。
《通口》的筆畫分别為7畫(辶+2畫)和3畫(口)。
《通口》一詞起源于《莊子·外物》:“吾有人知之矣,魯人張也。其通口也,其權謀也,豈有出他哉!”繁體字為「通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通口》這個詞在古代常以「通口相傳」的形式書寫,其中「通」的上半部分用「辶」代替。
1. 他的演講能力非常突出,是一個十分通口的演說家。
2. 她在辯論賽中表現出色,展示了她的通口技巧。
通口的組詞有:通才、通順、口才等。
和《通口》意思相近的詞有:口齒伶俐、口若懸河、口才了得。反義詞可以是笨口笨舌、結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