匦牍的意思、匦牍的詳細解釋
匦牍的解釋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 櫝 ”。
(2).置于匣中的文書。 明 李東陽 《奉诏育材賦》:“挽英雄於彀弽,録匭牘於丹墀。”
詞語分解
- 匦的解釋 匦 (匭) ǐ 箱子,小匣子:票匦。 筆畫數:; 部首:匚; 筆順編號:
- 牍的解釋 牍 (牘) ú 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書信)。案牍。 古代樂器名。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匦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匦”和“牍”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要分别拆解并結合古代文化背景來理解:
-
“匦” (guǐ) 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指古代一種用于投遞信件或舉報材料的匣子、箱子,通常設有開口,類似現代的“意見箱”或“舉報箱”。其核心功能是收納文書。
- 曆史背景: 最著名的“匦”是唐朝武則天時期設立的“銅匦”。《新唐書·則天皇後紀》載:“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進書言事者,聽投之。” 武則天設立四個不同顔色的銅匦(“延恩匦”、“招谏匦”、“伸冤匦”、“通玄匦”),分别接收謝恩、谏言、訴冤、天象軍機等方面的文書,鼓勵臣民上書言事。因此,“匦”常與下情上達、舉報、投書等概念相關。
- 引申義: 由收納文書的匣子,引申指投入其中的信件、文書、奏章本身。
-
“牍” (dú) 的本義:
- 本義: 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片、木簡,即“簡牍”。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牍是主要的書寫材料。
- 引申義: 由書寫材料引申指書寫在簡牍上的文書、信件、公文、奏章等。如“文牍”、“案牍”、“尺牍”。
-
“匦牍”的合成含義:
- 結合“匦”和“牍”的含義,“匦牍”一詞可以理解為:
- 投入匦中的文書: 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含義。指那些通過官方設立的“匦”這種特殊渠道投遞、上呈的信件、奏章、舉報材料、建議書等。
- 泛指需要特殊渠道或保密方式傳遞的重要文書: 由于“匦”具有特定用途(如下情上達、舉報、密奏),因此“匦牍”也可能泛指那些需要通過特殊、保密或官方指定渠道傳遞的重要或敏感的文書。
“匦牍”一詞,主要指代通過古代類似“意見箱”(匦)投遞的文書、信件、奏章等材料。它強調了文書的投遞方式(通過特定的、官方的匣子)和性質(往往是下情上達、谏言、舉報、密奏等)。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制度、曆史或文獻的語境中。
參考來源:
- 《新唐書》卷四·本紀第四·則天皇後: 記載了武則天設立銅匦的史實,是理解“匦”功能的關鍵史料。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新唐書》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需訂閱)或國學大師網的相關條目(搜索“銅匦”或“匦”)。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權威的大型漢語工具書,對“匦”和“牍”有詳細釋義和書證。其中“匦”字條明确解釋為“匣子”并引用《新唐書》武則天設銅匦的典故;“牍”字條解釋為“古代書寫用的木片”及引申義“文書”。可查閱紙質版或授權電子版(如漢典的部分内容可能引用,但需注意其非官方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對“匦”的解釋包括“小匣子”和“武則天時設的銅匣”等義項;對“牍”的解釋為“古代寫字用的木片”及“書信、公文”。可查閱紙質版。
- 王力《古代漢語》及相關研究著作: 在介紹古代典章制度、文書傳遞或武則天時期的政治措施時,會涉及“匦”和投書制度,間接解釋“匦牍”的語境。可參考相關章節。
請注意: 由于“匦牍”在現代極為罕用,大型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通常不收錄此合成詞。其含義需通過理解構成語素(匦、牍)及相關的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唐代的匦制)來準确把握。
網絡擴展解釋
“匦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盛放物品的匣子
- “匦”指匣子(如票匦、匦函),而“牍”在此通假“椟”,即木盒。例如《奉诏育材賦》中“録匦牍於丹墀”即指收納匣中文書。
-
匣中存放的文書
- 引申為官方或重要的文件、奏章,如明代李東陽的文獻記載。
二、曆史背景
“匦”在唐代武則天時期被賦予特殊功能,作為銅制意見箱(匦函),用于收集民間谏言、自薦或申冤材料。因此,“匦牍”也可能特指此類政治文書。
三、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古代文書的收納與傳遞,或比喻文件繁多(如“匦牍堆積”)。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該詞兼具“容器”與“内容物”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拜洛受圖便條邊業百色不主故常參贊長伯癡看遲魯淡水魚地腹抵負迩遠惡少年方币番塞鋒發豐牆峭址負要噶當派虼蜽皮火性夾子揭秘濟俗刻不容緩燎壇曆時理想鄉卵生露珠緑慘紅愁馬流漫涎蒙園吏門宇明試挪威海蜱蜉戴盆潛懷齊唱情詞勢能衰庸阘茸束溼松明火天黑添換透快推解穨虧徒師威恩文格橡皮筋曉信下氣遐思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