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讨辩论。《新唐书·刘洎传》:“ 太宗 好持论,与公卿言古今事,必往復难詰、究臧否……手詔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虽然,骄人轻物,恐由榷论致之。’”
“榷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表示商讨、辩论或深入讨论的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榷论”由“榷”和“论”二字组成:
该词常用于描述对某一议题的深入探讨,尤其强调逻辑性和严谨性。例如:
《新唐书·刘洎传》中记载,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古今事务时,常“往復难詰、究臧否”,即通过反复辩论来探究是非。太宗曾下诏提到:“骄人轻物,恐由榷论致之”,意为过度辩论可能导致骄傲轻慢。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源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新唐书》或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
《榷论》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辩论或讨论的过程和内容。这个词源于古代商贾在市场上谈判、交流的场景。商贾为了确定商品价格、交易条件等,会进行激烈的辩论和讨论,以达到最好的交易结果。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一种思想交流和辩论的形式。
《榷论》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言,它们分别代表木头和言语。共有14个笔画,其中“榷”部分有10个笔画,而“论”部分有4个笔画。
《榷论》的繁体字形为「搉論」,部分字的构造和写法有些不同,但整体含义和用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有一种古代写法是“榷論”,其中“榷”字的写法与今天一样,但“論”字的构造有所区别。
1. 在这场会议上,我们应该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榷论。
2. 学术界对于这个理论存在争议,需要进行一番深入的榷论。
榷论不足、深入榷论、榷定、深思熟榷
近义词:辩论、讨论、交流
反义词:闭口不谈、不争辩、不讨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