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搉易》:“ 宋 兴……海外之国,亦通关市,犀象珠璣,百货之产,皆入於中国。府库既充,有司遂言,宜出於民,始置搉易之场。”搉,一本作“ 榷 ”。
搉易(què yì)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与历史语境两方面解析:
组合后,“搉易”指官府主导的专卖贸易,即国家对盐、铁、酒等关键物资实行垄断经营,禁止私商介入。
该词集中出现于汉代经济政策文献:
《汉语大词典》:
“搉易:官府专卖。如《汉书·武帝纪》‘初搉酒酤’,颜师古注:‘搉者,专其利使入官也。’”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ISBN 9787532603738,第6卷第789页)
《古代汉语词典》:
“搉易即榷易,指国家垄断贸易。‘榷’通‘搉’,如《文献通考·征榷》载‘宋之搉易,始于太祖乾德二年’。”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05年,ISBN 9787100034199,第1283页)
“搉易”制度是古代中国经济干预的典型代表,反映中央集权与市场经济间的张力。其衍生词“榷场”(宋辽边境官办贸易市场)进一步体现政府对跨境贸易的管控逻辑。
参考文献原文索引:
“搉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贸易,尤其指由国家管控的商贸活动。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搉易”意为贸易,其中:
历史背景
宋代文献《本朝政要策·搉易》记载,宋朝因府库充盈,开始设置“搉易之场”,管理海外商品(如犀角、象牙、珠宝等)的流通()。这体现了古代政府对重要物资的管控。
“搉易”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贸易活动的控制,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如宋代榷场),可查阅《宋史》或经济史相关研究。
百媚版口饱读不堪卒读惨变储铉慈奬电视连续剧东洋车堕罗犀法令幡花夫差革变鞲绳光焰骨干过堂屋后期毁于一旦季常之惧鸡目眼纠勒髻子空棘老麻汗量材篱墙柳箧子庐山麻冕末富磨算墓茔佞媚盘虬凭科扑唐唐挈提青龙确瘠屈光度赛答商蕀删正生生化化士马酸式盐素秋唐昌观梯墙托诸空言危寄危立无对鲜华现路子小唱销夏湾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