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敏活的意思、敏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敏活的解釋

敏捷靈活。 梁啟超 《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二十:“ 加富爾 老練敏活之政略,能以一身立於非難攻擊之衝而無所能動。” ********* 《倫敦被難記》第二章:“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凡此均足使人怦怦向往也。” 茅盾 《一個女性》五:“她的神經像通了電流似的敏活起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敏活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或事物反應迅速、靈活不呆闆的複合詞,由“敏”與“活”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強調敏捷而富有活力,能快速靈活地應對變化。具體解析如下:

  1. 語義構成

    • 敏:本義指反應快、動作迅速。《說文解字》釋為“疾也”,引申為機敏、聰慧。
    • 活:本義指生存、有生命力,《玉篇》解作“生也”,引申為靈活、不僵化。

      二者結合後,“敏活”既包含反應迅捷的特質,又蘊含靈活變通的動态生命力,常用于描述思維、行動或機制的高效運轉狀态。

  2. 權威釋義與用例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屬書面語,釋義為:

    敏捷靈活。例:思維敏活|動作敏活。

    此定義凸顯其雙重特性:既需“敏”(速度)亦需“活”(適應性),缺一不可。如《漢語大詞典》引現代文學用例:“他敏活地避開障礙,如遊魚般穿梭人群”,生動體現動态協調能力。

  3. 語用場景與近義辨析

    • 適用對象:
      • 人:形容思維敏銳(如“敏活的頭腦”)、動作靈巧(如“身手敏活”)。
      • 機制:描述系統或方法高效靈活(如“敏活的應變機制”)。
    • 近義詞對比:
      • 敏捷:側重速度,但未必包含“活”的變通性。
      • 靈活:強調適應性,但反應速度可能不及“敏活”。

        “敏活”兼具二者之長,更具動态綜合效能。

  4. 古典語源佐證

    雖為現代複合詞,其語素根植于古漢語:

    • 敏在《論語·裡仁》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強調行動迅捷;
    • 活于《莊子·外物》載“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喻指生命力。

      二者融合後,在現代漢語中形成對高效能動性的精準概括。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符淮青. 《現代漢語詞彙》.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商務印書館, 2005.

網絡擴展解釋

“敏活”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拼音為mǐn huó,意為敏捷而靈活,常用于形容行動、思維或反應迅速且機敏。

  2. 詳細解釋與使用場景

    • 可描述人的行動、決策或思維的靈敏性,例如:“他的敏活的神經迅速察覺到異樣”。
    • 也可用于動物或動态場景,如形容動物行動迅捷或機械運轉靈活。
    • 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增強人物或場景的生動感,例如茅盾在《一個女性》中寫道:“她的神經像通了電流似的敏活起來”。
  3. 經典例句

    • 梁啟超在《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中評價政治家:“加富爾老練敏活之政略,能以一身立于非難攻擊之衝而無所能動。”
    • 孫中山在《倫敦被難記》中稱贊:“警察敏活,人民和易。”
  4. 補充說明
    該詞偏書面化,現代口語中使用較少,但在文學、曆史或評論性文本中仍具表現力。其近義詞包括“敏捷”“靈敏”,反義詞如“遲鈍”“呆闆”。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用法,中的例句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死不活爆烈誖缪标映賓宇博謇駁異采荠丹藕吊拷掤扒彫琢鬥象端午餓虎撲食惡刹發面鋼坯高大過謙害群诃佛罵祖劃拳化學元素徽真婚慶虎頭鑒照疾疚景瑞緊健決局開通元寶寬大蠟蟲棱銳廉勝列士領航論硋廬冢面長面短評薪汽化岐蒐棄之可惜呿頤結舌軟棉砂土沈漫時辰鐘授衣授藝疏朗探奇碳循環團防局王之渙仙姿玉色宵魄細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