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離王城五百裡的周圍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轄的範圍。《周禮·秋官·野廬氏》:“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于四畿。” 鄭玄 注:“去王城五百裡曰畿。” 孫诒讓 正義:“雲去王城五百裡曰畿者,大司馬雲方千裡曰國畿是也。王城居中,面各五百裡,其邊界為四畿。”
“四畿”是中國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中的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四畿指王城(都城)外圍五百裡的區域,是天子直接管轄的核心領地。根據《周禮》記載,王城居中,四面各延伸五百裡,形成總範圍約“方千裡”(即邊長千裡的正方形區域)的“國畿”。四畿即國畿的四個邊界方向,合稱“四畿”。
如需進一步了解周代行政區劃或相關官職職能,可參考《周禮》原文及曆代注疏。
《四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古代中國國都周圍的四個轄區。
《四畿》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囗”和“田”,共有5個筆畫。
《四畿》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 · 天官麗志》一書中,用來指代周天子的巡遊地域。
《四畿》的繁體字為「四縣」。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變化。《四畿》古時的寫法為「四境」,境字下面加上四個小點表示四個區域。
1. 《尚書 · 天官麗志》中有一句:“昔者四畿之制,祀之、春日之社,舂之、夏日之社,搗之、秋日之社,榷之、冬日之社。”
2. 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記載中有“四畿無百男夫則趨之”。
四畿城、四畿内、四畿域
四郊、都城四周、周邊地區
外域、外地、外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