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弃智遗身”是一个源自道家哲学的汉语成语,意指抛弃世俗的智慧,遗忘自身的存在,以达到超脱物我、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这个词语常被用于描述道家追求无为、返璞归真的精神理念,强调通过舍弃智巧和身体感知,回归本真状态,从而摆脱欲望和烦恼的束缚。
从词义分析,“弃智”指主动放弃聪明才智和机巧之心,避免陷入世俗的纷争;“遗身”则指遗忘或超越身体的局限,类似于道家“坐忘”的概念,即通过冥想或修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哲学内涵上,它体现了道家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追求,如《庄子》中所倡导的“堕肢体,黜聪明”,鼓励个体脱离外在束缚,实现内在的自由。
参考权威来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弃智遗身”被解释为“弃绝智慧,遗忘身体”,强调这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方法。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通过“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想,认为只有超越形体和知识,才能与大道相通。现代学术研究,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弃智遗身”是道家出世哲学的核心,反映了对世俗价值的批判和对自然本性的回归。
来源: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来源: 《庄子》,中华书局。
来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弃智遗身(拼音:qì zhì yí shēn)是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语,核心含义为不与人争利斗智、超脱世俗纷扰,达到忘我的境界。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字面意为“舍弃智巧,遗忘自身”。指通过摒弃机巧算计与功利心,使身心归于自然,不参与世俗竞争,最终实现精神超脱。
出处与背景
出自三国时期嵇康的《赠兄秀才入军诗》:“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诗句体现了魏晋玄学中“无为”“自然”的哲学观,主张摆脱世俗牵绊。
用法与结构
哲学内涵
与道家“绝圣弃智”“致虚守静”思想相通,主张通过内省与减法实现精神自由,反对过度追求智巧带来的身心负累。
扩展:该成语在现代多用于形容淡泊名利、专注内在修养的处世态度,常见于文学与哲学讨论中。
半截入土宝鉢边司并骛播授不遑宁息颤钦钦掣鲸饬戒村路歧麤衰打家截道调话湩酪陡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封火分掌负冒浮末高歌猛进馆藏鳏处谷廪红参红桂火计见下文进援军产亢直款狎枥马莅止笼脱龙牙骡子缕板面红面绿僶俛偏军扑膘倩影青门种瓜琼靡沈首沈宋体时辰牌肆望遂威蹋翼蹄迒铜照外姑汪罔危羸踒折雾泊向导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