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說書的意思、說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說書的解釋

[story-telling] 包括評書、評彈、大鼓、彈詞等的一種說唱形式的曲藝

常是兩座勾欄,專說史書。——宋·佚名《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

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已能傾動其市人。——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詳細解釋

(1).解說經書。《墨子·耕柱》:“能談辯者談辯,能説書者説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 宋 王安石 《都官郎中緻仕周公墓志銘》:“故相 張士遜 薦公説書國學,且諭公見執政,公固謝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史載之方題跋》:“ 太祖 召 郭無為 於 崇政殿 説書。”

(2).官名。專司在帝王之側講說經書。《宋史·職官志二》:“ 崇政殿 説書:掌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徵 建寧 處士 彭炳 為 端本堂 説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上》:“ 宋 、 金 、 元 皆有 崇政殿 説書之官,其職有類經筵講官而秩稍卑, 程伊川 、 楊龜山 、 遊酢 皆為此官。”

(3).論說書法。 唐 顔真卿 《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予傳授筆法之老舅 彥遠 曰:‘吾聞昔日説書,若學有工而跡不至。’”

(4).表演評書、評話、彈詞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兄可知道 泰州 柳敬亭 ,説書最妙。”《老殘遊記》第二回:“明兒 白妞 説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五三章:“每天晚上,總有這麼幾個不三不四的人,跑來聽 黃三 說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說書”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定義可從語言學和藝術形式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說書”指中國傳統曲藝的一種表演形式,表演者通過口語叙述、吟唱和肢體動作,演繹長篇故事或曆史演義,常見形式包括評書、評話、鼓書等。《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補充,“說書”一詞最早見于唐宋文獻,原指講解經史典籍,後逐漸演變為民間藝術,例如宋代“說話”技藝即為其雛形。

二、藝術形式與特征

作為口頭文學的代表,說書藝術融合“說、唱、演、評”四大元素。《中國曲藝志》指出,表演者需掌握方言運用、聲調抑揚、情節懸念設計等技巧,例如北方評書善用“扣子”(懸念)調動聽衆情緒,南方評話則注重方言俚語的生動性。代表性書目涵蓋《三國演義》《水浒傳》等古典名著,亦包含《雍正劍俠圖》等近現代作品。

三、文化價值與傳承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記載,蘇州評話、北京評書等說書形式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其價值體現在“以通俗語言傳播曆史知識”和“維系地方文化認同”兩方面。現代說書人通過茶館、廣播、新媒體等渠道延續這一傳統,例如單田芳的廣播評書受衆超6億人次,成為跨時代文化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說書”是一種傳統曲藝形式,通常以口頭講述故事為主,結合表演藝術,具有以下核心特征與曆史背景:

一、基本定義

  1. 表演形式
    廣義上指以說唱結合的曲藝,如彈詞、蒙語說書等;狹義上則專指隻說不唱的曲種,如宋代講史、元代平話,以及現代的蘇州評話、北方評書等。
  2. 内容載體
    通過散文與韻文交織的講唱文學形式呈現,早期常以話本為底本,并包含“入話”或“得勝頭回”作為開場,用于吸引聽衆或等待遲到者。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
    可追溯至佛教寺院的“俗講”,僧人通過變文(佛經故事改編)配樂說唱傳播教義,後流入市井發展為宋代“說話”藝術。
  2. 發展
    陝北說書由盲人行乞謀生手段演變而來,明清時期逐漸成熟,如柳敬亭等名家推動其藝術化。

三、藝術特點

  1. 樂器與道具
    早期用琵琶,後改用三弦,并搭配綁在腿部的“刷闆”增強節奏感。
  2. 語言風格
    注重口語化與互動性,通過生動描述和懸念設置吸引聽衆,如《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的勾欄說史書場景。

四、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說書”也用于比喻虛構或不切實際的言論,如“别聽他瞎說書”。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地域流派信息,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漢典與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安設按蚊保捷霸占卑攝奔濑變貌鄙士碧翁翁步步進逼不死牛慚負逞忿宸階誕倨鞮瞀地面沉降對牛鼓簧二兇反跌逢晤蜂擁蟻屯分龍日服役期更年期綜合征貢助合法性徽纆虎兕夾輔焦土澆詐借光禁居酒渴掬壤爛爗鸾翺鳳翥亂徒倫巴驢唇馬觜漫成惱駡槃桓被發纓冠皮鞵窮抑圈檻驅鳄散件深壁式灋失贓收刀檢卦說結台吉田官鮮澄纖兒小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