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知的意思、弃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知的解释

见“ 弃智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弃知"是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汉语词汇,主要源于道家思想,其核心含义是摒弃智巧、知识或人为的认知,以达到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状态。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字面拆解与基本含义:

    • 弃:意为抛弃、舍弃、放弃。
    • 知:此处指“智”,即智慧、智巧、知识、心机、人为的认知和分辨能力。
    • 因此,“弃知”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抛弃智慧、舍弃知识、摒除智巧。它并非指简单的无知,而是特指放弃那些人为的、机巧的、可能带来纷争和偏离自然本真的认知方式。
  2. 道家哲学的核心内涵(主要来源): “弃知”是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和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与“绝圣”、“弃智”、“去欲”等并提。其深层含义在于:

    • 反对人为造作:道家认为,世俗的智慧、礼法、知识(“知”)往往是人为造作的产物,它们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导致虚伪、纷争和混乱(“慧智出,有大伪”)。弃知就是摒弃这些扰乱人心的东西。
    • 追求自然无为:弃知的目的是回归到一种无知无识、纯任自然的状态(“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在这种状态下,人不再依赖机巧和算计,而是顺应天道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 消解分别心:世俗的“知”常常带来是非、善恶、美丑等二元对立的分辨(“知”通“智”,也包含分辨之意)。弃知就是要超越这些分别,达到“齐物”的境界,认识到万物本为一体,无有高下。
    • 实现内在超越与自由:庄子进一步将弃知与精神的逍遥自由联系起来。摒弃了世俗的知识和成见(“成心”),心灵才能不受束缚,达到“坐忘”、“心斋”的状态,实现真正的精神解脱。
  3. 典籍中的出处与例证: “弃知”的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道家经典中:

    • 《老子》(《道德经》):
      •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里的“绝圣弃智”、“绝学”是“弃知”思想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强调“无知无欲”,抑制智巧)
    • 《庄子》:
      • 《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明确主张“绝圣弃知”以恢复民风淳朴)
      • 《大宗师》等篇中关于“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的论述,都包含了摒弃感官知觉和心智活动(“去知”)的要求。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等权威辞书在解释“弃”或“知”的相关义项时,会引用道家经典中的“绝圣弃智”等表述作为例证,说明“弃知”作为哲学概念的存在和含义。
  4. 引申与 在现代汉语中,“弃知”作为一个独立的合成词使用频率不高,但其承载的道家思想内核依然具有影响力。它代表了一种深刻的反思:对过度依赖理性知识、技术智巧可能导致人性异化和自然失衡的警惕,以及对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的追求。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弃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弃知”读作qì zhī,字面意为“放弃知识”或“摒弃智巧”。在道家思想中,它与“弃智”相通,主张通过摒弃人为的聪明才智,回归自然本真状态。


二、哲学内涵

  1. 道家思想核心
    源自《老子》和《庄子》,如《庄子·胠箧》提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认为过度追求智巧会引发社会纷争,主张返璞归真。
  2. 实践意义
    强调“无为而治”,通过减少人为干预(包括知识、法规等),使民众恢复淳朴本性,达到社会和谐。

三、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弃知”可引申为批评不重视学习或知识积累的行为,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保留在哲学讨论中。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道家思想中的具体例证,可参考《老子》第十九章及《庄子》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云謡罢遣贬顔博石补种草异抄扎彻卷垂察瓷注醋劲儿道不得大献蝶戏讹窜方石封题刚急甘冒虎口诰毖宫官火力发电简备检裁借款菤葹决杖举类俊宕课工量力洌气历算泞潦崥崹疋郑栖庇清风高节琼荂全功衽接儒愞山床少君术胜如食方丈于前饰非养过水婔水泡殊众酸醎肃然生敬投资银行完了蔚炳先古湘沅先旧小体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