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走。 宋 蘇轼 《西齋》詩:“起行西園中,草木含幽香。”《老殘遊記》第四回:“ 老殘 住在店内,本該僱車,就往 曹州府 去,因想沿路打聽那 玉賢 的政績,故緩緩起行,以便察訪。”
(2).動身;出動。《水浒傳》第五八回:“ 宋江 喚 鐵面孔目 裴宣 定撥下山人數,分作五軍起行。” 蔡東藩 《唐史通俗演義》第十一回:“遂調集戰艦,即日起行。”
(3).行動,具體作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總而言之:這種人坐言則有餘,至於起行,他非但不足,簡直的是不行。”
(4).泛指動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五回:“你看他一般的起行坐立,不過動生厭倦,似乎無甚大病。”
“起行”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行走
指身體移動的動作,如蘇轼《西齋》詩:“起行西園中,草木含幽香”。
動身、出發
常見于古籍,表示開始行程。例如《老殘遊記》第四回:“緩緩起行,以便察訪”。
行動或具體作為
強調實踐,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坐言有馀,起行不足”。
泛指動作
廣義指一切行為或動态表現。
佛教語境下的特殊含義
在淨土宗中,“起行”指通過身、口、意三業修行,包括禮拜、稱名、贊歎等具體實踐,以求往生淨土。
古今用法差異
現代漢語中,“動身”義項漸少使用,更多用于文學或仿古表達,如“坐言起行”(從言論轉向行動)。
“起行”的核心含義可歸納為“從靜态轉向動态”,既可指具體出行,也可抽象為行動力。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
起行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表示出發、啟程的意思。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或一群人離開某個地方開始前往目的地的行動。
起行的部首是走,總共有7個筆畫。
起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在古時候,人們使用象形文字的時候,用來描述一個人從地面上站起來并開始行走的形象。
起行的繁體字為「起行」,保留了原來的意思和形狀,隻是字形稍微有所變化。
在古代,起行的字形稍有變化,如今的「行」字中間的豎線曾經是斜着的,看起來更像一個人向前走的形象。
1. 明天早上我們一起起行去旅行吧。
2. 他提前起行,希望能避開交通高峰。
可以通過在「起行」前加上不同的詞,來組成不同的詞語,如:
1. 起程:表示開始旅程、出發的意思。
2. 起步:表示開始進行某項活動或工作的意思。
3. 起源:表示事物的起始來源或根源。
起行的近義詞是「出發」,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互相替代。
起行的反義詞是「到達」,表示到達目的地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