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摯友間的囑托。 唐 杜甫 《奉贈盧五丈參謀琚》詩:“老矣逢迎拙,相於契託饒。”
“契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摯友之間基于深厚情誼的囑托或約定,強調彼此信任與默契的關系。其中“契”指投合、契合,“讬”為“托”的異體字,意為委托、寄托。
出處與用法
源自唐代杜甫《奉贈盧五丈參謀琚》詩句“老矣逢迎拙,相於契託饒”,表達詩人與友人間無需客套的真摯情誼。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
相關詞彙延伸
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日常交流或寫作中建議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避免歧義。如需深度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契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在書法、繪畫等藝術作品上題字或題詩,留下個人的印記或寄語。它可以代表作者對作品的欣賞、評價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表達。
《契讬》的拆分部首是契(qiè)和讬(tuō),其中契的筆畫數為5,讬的筆畫數為6。
《契讬》一詞的來源,《說文解字》中将其解釋為題字意思,即為在文物或藝術作品上做标記的行為。
《契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契讬”。
在古代漢字中,契的原始形狀像兩個人站在一起,講代表兩個人之間凡事通訊、緊密聯繫。而讬原本是一個人站着手上舉一個物品,象征着把東西交給别人。
1. 他在畫上契讬了幾句詩,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2. 老師在學生的作文上契讬了一段評語,鼓勵他們繼續努力。
契約、契機、讬印、讬交、讬和、讬詩
題字、落款、題款、題詞
抺去、擦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