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種取火的木材。《屍子》卷上:“ 燧人 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隋書·王劭傳》:“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 唐 無名氏 《灌畦暇語》:“五木之火,皆寄傳於木。”
(2).古代博具。以斫木為子,一具五枚。古博戲樗蒲用五木擲采打馬,其後則擲以決勝負。後世所用骰子相傳即由五木演變而來。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忿狷》:“ 桓宣武 與 袁彥道 樗蒲, 袁彥道 齒不合,遂厲聲擲去五木。” 唐 元稹 《酬孝甫見贈》詩之三:“十歲荒狂任博徒,挼莎五木擲梟廬。”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投五木瓊橩玖骰》:“古惟斲木為子,一具凡五子,故名五木。後世轉而用石,用玉,用象,用骨。”《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漸次學到手談、象戲、五木、雙陸、彈棋。”參閱 唐 李翺 《五木經》。
(3).古代束身的刑具。《太平廣記》卷二七九引 五代 景煥 《野人閑話》:“見有數人引入 劉公 ,則五木備體。” 宋 洪邁 《夷堅丁志·玉女喜神術》:“命加械杻,囚諸獄……少頃霧散,唯五木狼藉於地,道士不見矣。”《明史·楊爵傳》:“關以五木,死一夕復甦。”
“五木”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古代鑽木取火時,根據不同季節選用特定的木材,合稱“五木”。具體所指存在不同說法:
指樗蒲(一種古代棋類遊戲)中使用的五枚木制骰子,每枚兩面刻有不同圖案(如枭、盧、雉、犢、塞)。遊戲時投擲五木決定行棋策略,後演變為骰子的前身。
作為束縛犯人的工具,由五根木料制成,常見于文獻如《太平廣記》《明史》中,多與“械杻”等詞并用,形容嚴酷刑罰。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細節,可參考對應來源文獻。
《五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含義是指五種不同的木材。在這個詞中,“五”代表了數字五,“木”代表了木材。
《五木》這個詞的第一個字“五”是由“二木”組成,其中,“二”是它的部首,表示了數字二,而“木”則是它的字形;第二個字“木”則是由木單獨組成。
《五木》一詞的來源實際上是古代對不同種類的木材進行分類時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分類方法在古代很常見,用以區分不同的木材品種和用途。
《五木》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一樣,沒有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五木》這個詞,古代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字體的變化上。具體來說,古代的《五》字可能會更加方正,筆畫的書寫順序也可能有所不同。
1. 這家工廠用了五種不同的木材,分别是紅木、白木、榉木、橡木和松木,合稱為五木。
2. 他為了制作這個家具精心挑選了五種不同質地的木材,因為隻有五木齊全才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1. 木材
2. 木匠
3. 木制品
4. 木頭
5. 木桌
1. 五種木材
2. 五種木料
3. 五種木質
4. 五種木制材料
5. 五種木資源
1. 非木
2. 非木質
3. 非木制
4. 無木
5. 非木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