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契券的意思、契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契券的解釋

契據,證券。《荀子·君道》:“合符節,别契券者,所以為信也。”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白萬州遇劍客》:“有賈客乘所借馬過門者。 白 之左右皆識之,聞於 白 。詰之,曰:‘于 華州 八十千買之。’契券分明,賣馬姓名易之矣。” 葉聖陶 《倪煥之》三:“我不知道學校有這塊地皮的契券麼?如果有,不妨同他打官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契券”是中國古代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文書,主要用于財産權屬、交易憑證或協議證明。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契券(qì quàn)由“契”(約定憑證)和“券”(分半的契據)組成,指代雙方或多方約定的書面憑證,常見于土地、房屋、奴婢買賣等場景。

二、曆史背景與類型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禮》,用于規範交易行為。
  2. 常見類型:
    • 財産類:田契、絕賣契(不可贖回)、活賣契(可贖回)、典約(抵押借款);
    • 人身類:過繼書、收養書、童仆買賣契約;
    • 家庭類:分關書(分家析産文書)。

三、功能與特點

  1. 法律憑證:如《荀子·君道》提到“合符節,别契券”作為信用依據,需核對分執的契券以确認有效性。
  2. 籤訂方式:
    • 早期以竹木簡牍書寫,後改用紙張;
    • 文盲常以“畫指”(按指紋)代替簽名。
  3. 社會意義:既是經濟活動的記錄,也反映古代社會信用體系和財産管理制度。

四、演變與實例

宋代張齊賢記載的賣馬案例中,契券明确記錄交易細節,成為糾紛解決的依據;清代鄭闆橋燒毀契券的行為則象征放棄債權。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或具體契約格式,可參考《周禮》《荀子》等古籍或考古出土的契券實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契券是什麼意思

契券是指土地、房屋等不動産的證書,用于确認買賣、租借、抵押等權利關系的合法文書。也可指其他一些重要合同文件。契券在經濟交易和法律保障中起到重要作用。

契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契券的拆分部首是契和券,契的部首是大,筆畫是9;券的部首是刀,筆畫是8。

契券的來源

契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夫實記》一書中。在古代,人們用刻在木闆或竹簡上的文字來記錄土地和房屋的買賣、租借等權利轉移。這些刻寫文字的木闆或竹簡就是契券的雛形。

契券的繁體形式

契券的繁體形式為「契券」。

古時候契券的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契券的漢字寫法為「契券」。

契券的例句

1. 他賣掉了那塊土地,交給了買方一份完整的契券。

2. 我們必須準備好所有的契券和合同,才能進行房屋過戶。

契券的組詞

契約、契稅、契合、契機。

契券的近義詞

證書、合同、權證。

契券的反義詞

無、無證、非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