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契券的意思、契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契券的解釋

契據,證券。《荀子·君道》:“合符節,别契券者,所以為信也。”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白萬州遇劍客》:“有賈客乘所借馬過門者。 白 之左右皆識之,聞於 白 。詰之,曰:‘于 華州 八十千買之。’契券分明,賣馬姓名易之矣。” 葉聖陶 《倪煥之》三:“我不知道學校有這塊地皮的契券麼?如果有,不妨同他打官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契券,指古代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契約文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契券是古代用于記載財産權利轉移、債務關系确立或其他重要約定的書面憑證。它由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共同訂立,作為權利和義務的證明文件,具有法律約束力。其本質與現代的合同、契約類似。

  2. 字義解析

    • 契:本義為“刻”,引申為“約定”、“合同”。在契券中,“契”指刻寫在竹木簡牍上的契約文書(後也用于紙質),代表雙方合意達成的條款。
    • 券:本義指“契據”、“憑證”,常指将契文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作為憑信,合券即可驗真。在契券中,“券”強調其作為可驗證憑據的功能。
  3. 形式與演變

    早期契券多刻寫在竹簡、木牍上(故有“書契”、“符契”之稱),後來書寫于紙張。典型的契券會詳細寫明交易标的(如土地、房屋、奴婢、牲畜)、交易内容、價款、當事人姓名、見證人、立契時間等,并加蓋官印(紅契)或由中人作保(白契)以增強法律效力。其形式隨着時代和具體用途(如地契、房契、賣身契、借據)有所不同。

  4. 功能與性質

    契券的核心功能是作為法律憑證,用以:

    • 證明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轉移。
    • 确立債權債務關系。
    • 記錄租賃、抵押、典當等交易。
    • 在發生糾紛時作為官方裁斷的依據。

      它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契約精神和財産權利的重視,是重要的法律文書和經濟活動記錄。

  5. 法律效力

    在中國古代,經過官府認證蓋章的契券(“紅契”)具有更強的法律效力。官府對重要交易(如田宅買賣)有“稅契”制度(繳納契稅并加蓋官印),未經稅契的“白契”雖在民間也常被認可,但其法律保障相對較弱。

來源參考:

契券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法律憑證和經濟文書,以書面形式确立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其核心在于“契約”的訂立和“憑證”的持有,是研究古代經濟、法律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

“契券”是中國古代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文書,主要用于財産權屬、交易憑證或協議證明。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契券(qì quàn)由“契”(約定憑證)和“券”(分半的契據)組成,指代雙方或多方約定的書面憑證,常見于土地、房屋、奴婢買賣等場景。

二、曆史背景與類型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禮》,用于規範交易行為。
  2. 常見類型:
    • 財産類:田契、絕賣契(不可贖回)、活賣契(可贖回)、典約(抵押借款);
    • 人身類:過繼書、收養書、童仆買賣契約;
    • 家庭類:分關書(分家析産文書)。

三、功能與特點

  1. 法律憑證:如《荀子·君道》提到“合符節,别契券”作為信用依據,需核對分執的契券以确認有效性。
  2. 籤訂方式:
    • 早期以竹木簡牍書寫,後改用紙張;
    • 文盲常以“畫指”(按指紋)代替簽名。
  3. 社會意義:既是經濟活動的記錄,也反映古代社會信用體系和財産管理制度。

四、演變與實例

宋代張齊賢記載的賣馬案例中,契券明确記錄交易細節,成為糾紛解決的依據;清代鄭闆橋燒毀契券的行為則象征放棄債權。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或具體契約格式,可參考《周禮》《荀子》等古籍或考古出土的契券實物。

别人正在浏覽...

霸柄闆畫抱見禮暴下保險燈避馬不值一錢從鞍從善呆闆大神農架遏制政策風愛感興趣高明胳臂共同溝滿濠平怪谲關鎖龜文宏烈華緣猾子毀軍回描迦箅香簡緘僭狂交杯酒交割謹獻津澤迥隔雞犬無驚局察可鑒珂衞廊子聯第吏蠹蹓彎門素女科撲唐唐阡塍強自取折入谒三水部三周勢籍視民如子霜鹘四臣缌麻喪四面碰壁所以同穴圖籙屯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