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躯;舍弃生命。《汉书·吴王刘濞传》:“今 吴王 自以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於天下,意亦可乎?” 宋 苏轼 《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鬚。红颜白髮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弃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弃躯”指舍弃生命、捐躯,常用于表达为某种信念或事业牺牲生命的含义。该词由“弃”(舍弃)和“躯”(身体、生命)组成,结构上“弃”为上下结构,“躯”为左右结构。
“弃躯”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常见于历史记载、诗词歌赋中,强调为理想、责任或他人主动舍弃生命的行为,带有庄重色彩。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可体现古典意蕴。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汉书》及苏轼诗词原文。
弃躯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放弃、舍弃自己的生命。
弃躯的部首是“弓”和“肉”,它属于汉字中的多音字。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弃躯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典故。项羽自知大势已去,便说出:“且吾破秦兵残千里,君王负责,子弟离散;吾东强楚困;辕门尽捐;大江非塞;腹心受诛,弃躯忘生。”这句话中的“弃躯”就是舍弃自己的生命。” 在繁体字中,“弃躯”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并没有特别变化。
在古代,弃躯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弃躯的古代写法为“廢軀”,其中“廢”表示舍弃,放弃,“軀”表示人体、躯体。 这种写法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弃躯”。
1. 面对强敌的压迫,他选择弃躯保卫家园。
2. 在这场生死之战中,他们义无反顾地弃躯拼搏。
3. 郑成功誓死不降,宁愿弃躯也不屈服于敌人。
组词:弃权、弃职、弃子、弃官、弃权、弃权票
近义词:舍己、自断后路、不顾生死
反义词:垂帘听政、重整旗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