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絕嗣沒有後代。2.謂今後不會再有。
1.絕嗣,沒有後代。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尋夫上路》:“公公婆婆,非是我尋夫遠遊,隻怕你公婆絶後。”《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陰陽和順喜相求,孤寡須知絶後。”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二章:“要不價,俺 田 家的祖墳前頭,可就絕後啦!”
2.謂今後不會再有。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廣西先後守将優劣》:“ 山忠毅公 繼之,則光前絶後矣。” 徐遲 《入峽記》:“而在 西陵峽 的那個巨大的攔河壩,其雄偉:‘既空前,又絕後!’”
“絶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ué hòu,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斷絕後代
指家族或家庭沒有子嗣繼承,即“絕嗣”。古代社會重視血脈延續,若家族“絶後”,則意味着無人繼承財産與名譽。
例句:
“公公婆婆,非是我尋夫遠遊,隻怕你公婆絶後。”(《琵琶記》)
獨一無二,不再重現
形容事物極其罕見或成就空前,未來難以再現。常與“空前”連用為成語“空前絶後”。
例句:
“山忠毅公繼之,則光前絶後矣。”(《水東日記》)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絶後(jué hòu)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絕後一代,無後代”。指某個家族或血脈的最後一代,沒有後代繼承。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家族斷絕後代,繼承人斷絕或家族血脈斷絕的情況。
絶後的部首是缶(fǒu),它屬于“器皿”類的部首。絶後這個字共有11個筆畫。
絶後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唐代,最初的含義是指宗族的絕後。後來逐漸發展為形容某個家族斷絕後代的情況。這個詞的來源可能與古代宗法制度有關,宗法制度在古代中國是一種通過實行世襲制度來維系家族權力和地位的制度。
絶後的繁體字為絕後(jué hòu)。
古代的寫法中,絶後通常寫作“絕後”(jué hòu),與現代寫法相似。
1. 這個家族已經絕後,再也沒有後代繼承家業了。
2. 他是這個家族的絕後,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承擔家族的責任。
絕後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新詞,如:絕後重生、絕後保護、絕後世系等。
近義詞:斷嗣、絕香、衰絕
反義詞:續後、傳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