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宋 蘇轼 《答吳子野書》之二:“近日始畏口慎事,雖已遲,猶勝不悛也。”
“畏口慎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wèi kǒu shèn shì,其核心含義是說話謹慎,做事小心,強調對言行舉止的慎重态度。
基本含義
由“畏”“口”“慎”“事”四字組成: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的《答吳子野書》:“近日始畏口慎事,雖已遲,猶勝不悛也。” 蘇轼用此表達對自己過往言行不夠謹慎的反思。
用法與特點
適用場景
常見于需要強調克制或避免禍從口出的語境,如職場溝通、人際交往等。蘇轼的原句即通過自我反省,提醒他人引以為戒。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語法結構或例句,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畏口慎事》是一個成語,表示對言辭謹慎小心,十分畏懼妄言說話。該詞由「畏」、「口」、「慎」、「事」四個漢字組成,下面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釋:
「畏」字意為害怕、恐懼,是由「亻」(人)和「鬼」兩個部首組成,總計5畫。
「口」字意為嘴巴、言辭,是由「口」一個部首組成,總計3畫。
「慎」字意為小心、謹慎,是由「心」(心)和「真」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2畫。
「事」字意為事情、行為,是由「亻」(人)和「勿」兩個部首組成,總計8畫。
《畏口慎事》一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它在古代漢語中廣泛使用,用以形容一個人在言談中非常小心翼翼,生怕出現錯誤或惹來麻煩。
對應繁體字為「畏口慎事」。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對于「畏口慎事」這個詞而言,沒有明确古代寫法的記錄。
一些關于「畏口慎事」的例句:
一些和「畏口慎事」相關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