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嶔奇 ”。1.險峻;不平。 漢 王延壽 《王孫賦》:“生深山之茂林,處嶄巖之嶔崎。”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上嶔崎而蒙籠,下深沉而澆激。”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踰萬松之峻嶺,設兩關而嶔崎。”
2.比喻品格卓異。 宋 秦觀 《南都新亭行寄王子發》詩:“亭下嶔崎 淮海 客,末路逢公詩酒共。” 清 姚鼐 《論書絕句》之五:“本是嶔奇可笑人,衰羸今況髮如銀。”
“嶔崎”的正确寫法應為“嵚崎”(qīn qí),該詞有兩種主要釋義:
自然屬性
指山勢險峻、地形不平坦的狀态。如《王孫賦》中“處嶄岩之嵚崎”形容山岩陡峭。此意與“崎岖”相關,強調地貌的起伏險峻。
比喻義
用于形容人物品格卓爾不群、氣骨不凡。例如古籍中“嵚崎曆落”比喻人品高潔超脫,超出世俗。
辨析注意: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用例,可提供上下文以确認詞義側重。
《嶔崎》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形容詞。它的意思是高聳,峭立,形容山峰或建築物等高而險峻的樣子。
《嶔崎》的部首是山。它一共有14個筆畫。
《嶔崎》是一個古代漢字,源自于古代漢族人民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形容。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巉巎」。
在古時候,漢字《嶔崎》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由「山」字旁加上「琴」,表示山的高峻和險峻。
1. 這座山峰嶔崎挺拔,仿佛直插雲霄。
2. 城牆嶔崎的外表給人一種堅固和威嚴的感覺。
1. 嶔崎山:表示險峻的山峰。
2. 嶔崎樓:指高聳險峻的建築物。
3. 嶔崎峭壁:形容山峰或岩石陡峭高聳。
近義詞:險峻、高聳、崇山峻嶺。
反義詞:平坦、低矮、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