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吻的意思、口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吻的解釋

(1) [lip;mouth]∶嘴唇;嘴

(2) [muzzle;snout]∶某些動物頭部向前突出的部分

(3) [tone]∶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6*色彩

玩笑的口吻

(4) [accent]∶口音;腔調

聽你說話,分明是天津口吻

詳細解釋

亦作“ 口脗 ”。1.嘴唇;嘴。 晉 成公綏 《嘯賦》:“隨口吻而發揚,假芳氣而遠逝。” 唐 劉禹錫 《上中書李相公啟》:“言出口吻,澤濡寰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驗各種死傷法》:“口脗兩角暨胸前有涎滴。”

(2).腔調;口音。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凡作傳奇,不宜頻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詞家見花面登塲,悉作 姑蘇 口吻,遂以此為成律。”《兒女英雄傳》第五回:“聽你説話,分明是京都口吻。”參見“ 口音 ”。

(3).口氣。 ********* 《誰的遺憾?》:“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 茅盾 《昙》五:“父親的口吻開始嚴厲了,雖然最後一句的調子又轉為柔和。”參見“ 口氣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吻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口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1. 字面本義:指動物(尤其是魚類、狗等)的口和嘴唇部分

    • 這是該詞最原始的含義,指具體的生理部位。
    • 例: 這條魚的口吻尖銳。 狗的口吻部有觸須。
  2. 引申義(最常用):指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态度或語氣

    • 這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最核心的含義。它強調的是話語背後所包含的說話者的情緒、立場、态度或特有的表達方式。
    • 特點: 可以帶有主觀色彩,如“諷刺的口吻”、“親切的口吻”、“嚴肅的口吻”、“命令的口吻”、“開玩笑的口吻” 等。它反映了說話者如何“包裝”其言語内容。
    • 例: 他用嘲諷的口吻回應了對方的質疑。 老師以關切的口吻詢問學生的近況。 請注意你說話的口吻。(意指注意說話的态度語氣)
  3. 文藝理論中的引申義:指文藝作品(如叙述性文學作品)中叙述者的身份、立場和叙述方式

    • 在文學批評和叙事學中,“口吻”常用來指代叙述者(講故事的人)的特征,包括其身份(是第一人稱“我”還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立場(是客觀中立還是帶有主觀評價?)、态度(是嚴肅、幽默還是反諷?)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叙述風格和語氣。
    • 例: 這部小說采用了兒童視角的叙述口吻,充滿童真。 作者用冷靜客觀的口吻描述了事件的經過。

“口吻”的核心含義是指“說話的調子”或“流露出來的态度語氣”。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生理部位(現已較少單獨使用此義),更廣泛地用于描述言語表達中的情感态度色彩,以及在文藝理論中特指叙述者的特征和叙述方式。理解“口吻”的關鍵在于把握其傳達的“語氣”和“态度”層面。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口吻”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動物生理結構
    指某些動物(如魚、狗等)頭部向前突出的部分,包括嘴、鼻子等器官。例如:“狗的嗅覺敏銳,得益于其濕潤的口吻部分。”

  2. 語言表達方式
    指說話或寫作時流露出的情感色彩、态度或腔調。例如:“他用嚴肅的口吻告誡學生要遵守紀律。”


二、延伸解析

  1. 情感與态度
    口吻可體現說話者的情緒,如幽默、諷刺、溫和等。例如:“老師用玩笑的口吻化解了課堂上的尴尬。”

  2. 地域或文化特征
    指語言中的口音或特定群體的表達習慣。例如:“他的話語中帶着濃重的南方口吻。”

  3. 文學與修辭
    在文學作品中,口吻常用于塑造人物性格或營造氛圍。例如古詩中“隨口吻而發揚”(晉·成公綏),展現聲音與氣息的結合。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權威來源與拓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語境中的具體用法,可結合例句或文獻深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鋼八頌辨剖弊端避孕筆政不結盟運動長墉稱算傳首慈息粗安大明曆棟幹梵服旛竿方珍犯私非對抗性矛盾風論宮縧漢誓後尾兒灰溜溜疆畛肩靡賤造季常之癖揭車襟懷灑落機勇曆經麟德率亮娩出暮翠朝紅腦際耦象盤螭偏裻皮剝鉗劫橋飾且說绮陌氣吞湖海溶溶洩洩軟盤撒乖散盤搔耙山虧一蒉深壘舒心歎嘉添枝加葉玩日愒歲未竟險陸洗垢求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