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侵刻的意思、侵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侵刻的解释

(1).侵害,剥夺。《诗·曹风·下泉序》:“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汉书·刘隆传》:“十五年,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虽大木亦枯死,有一夕伤数百株者。此多大姓侵刻细民,故以此报之也。” 明 文徵明 《周康僖公传》:“太监 李兴 提督山陵,言者论其侵刻誖谩。有旨下公勘问,公尽法探竟,得其侵渔僨事诸不法,按劾抵罪。”

(2).苛重。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抑又蕃舶之征过於侵刻,遂不復至中华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侵刻是古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侵害、盘剥,多用于描述官吏或权势者对百姓的压榨行为。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述:


一、基础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侵刻”为“侵害剥削;苛刻残酷”,强调以权势欺凌弱者。

例证见《汉书·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中“侵渔”即“侵刻”的近义表述,指官吏因俸禄微薄而盘剥民众。


二、文献引证

  1. 《汉书·食货志》

    载“富商大贾侵刻细民”,指商人以不正当手段剥削平民,凸显经济层面的压榨。

  2. 《后汉书·循吏传》

    称“吏不侵刻”,以“侵刻”作为评判官吏清廉的标准,反证其贬义性质。


三、语素解析


四、近义辨析

与“侵夺”“剥削”相较,“侵刻”更强调制度性压迫(如苛税、徭役),常见于古代政论文献,现代汉语已罕用。


权威来源: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说文解字》;文献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后汉书》。

网络扩展解释

“侵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侵害、剥夺
    指通过侵犯或剥削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或破坏原有状态。例如《诗经·曹风·下泉序》提到“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描述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
    历史文献如《后汉书·刘隆传》也记载了官吏“侵刻羸弱”导致民怨的现象。

  2. 苛重、刻薄
    形容政策或行为严酷、不公。宋代沈作喆《寓简》提到“蕃舶之征过于侵刻”,批评苛税导致贸易衰退。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三、近义与关联词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司匹林暴犷苄基必然与自由闭隐不贰裁纠察辞常熟市承绪持衡耻言人过莼羹搓手顿足啗函點酥定心丸地球椭球泛辞风风势公俸寡断鬼酉菰蒋姑胥后半晌弧菌浑仑获志简翟蛟龙匣娇姝荆钗布裙金山寺媿汗酷屠兰艾难分亮达亮煌煌挛蹇嫚娒毛羽鳞鬣麽道邈思妙悟目眦愆目奇恒歧颐丧梆上驷世界环境日坛子田垟廷逆文祸雾屯夏浦喜懽恓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