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問的意思、訃問的詳細解釋
訃問的解釋
報喪的音訊。 唐 杜牧 《祭周相公文》:“ 牧 守 吳興 ,繼奉手示,但思休退,不言疾恙,訃問忽至,慟哭問天。” 宋 李季可 《松窗百說·諸葛事》:“訃問至 蜀 ,士大夫争欲赴哭敵庭,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詞語分解
- 訃的解釋 訃 (訃) ù 報喪,報喪的通知:訃告。訃聞(亦作“訃文”)。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專業解析
"訃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報喪的消息或通知。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報喪;告知死訊。這是“訃問”最核心的含義。它指的是将某人去世的消息正式告知其親友、相關人士或公衆的行為或消息本身。例如:“忽聞訃問,悲痛不已。”
-
詞源與構成:
- “訃” (fù): 本義就是報告喪事。《說文解字》釋為“報也”。在古代,“赴”字常通假為“訃”,表示奔赴各地報告喪事。
- “問” (wèn): 在此處并非指“詢問”,而是取其告知、通知的古義(如“問遺”有饋贈、問候之意,包含告知的成分)。因此,“訃問”可理解為“報告喪事的通知”或“關于喪事的告知”。
- 兩字結合,“訃問”強調的就是傳達死亡消息這一行為或消息本身。
-
用法與語境:
- 作為名詞:指報喪的消息或文書。例如:“接到遠方親戚的訃問。”
- 作為動詞(較少見,古語中或有使用):指進行報喪的行為。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報喪”、“發訃告”。
- 該詞帶有正式、莊重的意味,通常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場合。
-
與現代常用詞的關系:
- “訃告” (fùgào) 是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更明确的詞彙,特指正式發布的、書面形式的報喪通知(通常包含逝者生平、喪禮安排等信息)。可以說,“訃問”是“訃告”概念的前身或更廣義的表達,但在當代,“訃告”已基本取代“訃問”成為标準用語。
- “訃聞” (fùwén) 與“訃告”含義基本相同,也指報喪的通知,常指刊登在報紙上的訃告。
-
同義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對“訃”的解釋明确包含“報喪”義項,并引用了古籍用例。對“訃問”一詞雖未單獨立目,但其構成和含義可從“訃”和“問”的古義推導,并在古代文獻中有實際使用例證。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古代漢語詞典》: 對“訃”的解釋為“報喪”,并指出“赴”通“訃”。對“問”的釋義中包含“告訴”的古義(如“或以問孟嘗君”)。這為理解“訃問”的構詞和本義提供了依據。該詞典是研究古代漢語詞彙的重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訃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報喪的音訊,主要用于傳統文化中傳遞逝者去世的消息,并表達對家屬的慰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fù wèn()。
- 字義:“訃”指報喪,“問”表示慰問,合起來指通過音訊傳遞喪事,同時包含對逝者家屬的關懷。
2.傳統禮儀中的使用
- 功能:在喪事期間,親友通過“訃問”向喪家表達哀悼,具體形式包括吊唁、送花圈或慰問信等。
- 場景:常見于正式訃告發布後,用于通知他人參與葬禮或表達哀思。
3.與“訃告”的區别
- 訃問:側重傳遞喪訊的行為及慰問過程,更強調人際互動。
- 訃告:是書面通知,通常包含逝者生平、逝世時間、葬禮安排等具體信息(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類似内容,但需注意其權威性較低)。
4.現代應用
- 隨着通訊方式變化,“訃問”形式逐漸簡化,可能通過電話、短信或社交媒體傳達,但核心仍是對逝者的尊重與家屬的關懷。
若需進一步了解傳統喪葬禮儀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禮儀文獻(如)。
别人正在浏覽...
霭空不測之憂不拘細節慘恻摻鼓趁風成吉思汗陵塵蒙沖勁兒純質大小大頂筆東曦風木挂肚牽腸鬼扇孤飄告朔環句花蕊寄存揭貼即忙緊洞洞進馬進去科第出身窾郄冷蔑吏從柳芽聾啞蒙魌名震一時谧息排連霈洽硼磕鋪眉搧眼切骨之仇清脆輕容驅邁塞下曲三器埽除灑派繩河慎獄水晶丸豎蜻蜓松手痛駡透洩匣裡龍吟絃筦鄉関嘯侶枭群瑕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