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fuse;reject;decline]∶不答應;明确地表示不願意做或不願意
拒絕一項邀請,從而侮辱了一位朋友
拒絕請求給予幫助的呼籲
(2) [block]∶隔斷;遏絕
(1).隔斷;遏絕。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故擊搏豪強,拒絶宦寺,悉無所畏。” 明 李贽 《漁父》:“觀其鼓枻之歌,逈然清商,絶不同調,末即顯拒絶之跡,遂去不復與言,可以見矣。” 葉聖陶 《線下·孤獨》:“憤慨的火焰雖經拒絕,還不免時常要偷偷地冒起來。”
(2).不接受,不答應。《東觀漢記·郊祀志》:“羣臣奏言,登封告成,為民報德,百王所同,陛下輒拒絶不許。” 宋 範仲淹 《奏陝西河北攻守等策》:“若拒絶其意,則 元昊 今秋必復大舉。” 清 李漁 《意中緣·诳姻》:“前日有人替他作伐,你就該應許了,為甚麼又拒絶他!”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二:“ 祥子 本來不吸煙,這次好似不能拒絕。”
“拒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用法:
指不接受、不答應他人的請求、要求或事物。例如:“她拒絕了公司的加班安排”“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動詞(主要用法)
表示主動否定的行為,如:
名詞(較少見)
描述被否定的狀态,如:“他的拒絕讓談判陷入僵局”。
近義詞:回絕、推辭、婉拒
(“婉拒”更強調禮貌性,如:“她婉拒了媒體的采訪”)
反義詞:接受、同意、接納
(如:“他接受了道歉”與“他拒絕道歉”形成對比)
心理學
指心理防禦機制,例如拒絕承認失敗(“他拒絕面對現實”)。
生物學
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稱為“免疫拒絕”。
網絡用語
“秒拒”形容快速拒絕,常見于社交場景(如線上交友)。
如需更詳細的語義辨析或特定領域用法(如法律條文中的拒絕權),可提供具體場景進一步探讨。
拒絕是指不接受、不同意或不同意做某件事情。當我們拒絕某人或某事時,我們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和意願,堅持自己的選擇。
拒絕的部首是扌(手)并且由8筆組成。
拒絕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薇》一詩:“無采(得)薇(花)無擇(舉)菽(豆)”。在這裡,擇即是拒絕的意思,即不選取。
拒絕的繁體字為拒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拒絕的寫法有些許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拒的寫法是“巨蔔□”。
1. 我拒絕了他的邀請,因為我已經有安排了。
2. 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公司的工作機會。
1. 拒絕者
2. 拒絕權
3. 拒絕感
1. 拒絕 - 抵制
2. 不接受 - 不同意
1. 接受
2. 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