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遊方僧人投宿寺院。因懸挂衣缽于僧堂的鈎上,故稱。 宋 葛長庚 《雲遊歌》:“未相識前來挂褡,知堂嫌我身襤褸。” 清 陸長春 《香飲樓賓談·羅漢寺》:“殿宇嵯峨,香火特盛,遠方行腳,多挂褡其中。”
(2).指借宿在寺院的和尚。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林鐵崖 雲, 粵 中僧以蜆蛤無血,食與蔬等……然皆無賴挂褡所為,稍持戒律者,即委頓,不至藉經言為口實也。”
“挂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與佛教文化和古代用語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挂褡”一詞的原始含義與佛教文化緊密相關,後衍生出借宿僧人、垂挂動作等用法。現代語境中更常見的是其演變詞“挂單”。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雲遊歌》《香飲樓賓談》等古籍。
挂褡是一個漢字詞彙,讀音為guà d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挂字的部首是手,褡字的部首是衣。挂字的總筆畫數為10畫,褡字的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
挂褡一詞最早見于《五代史·晉書·紀傳》:“公将行,早興挂褡......”其意指系上外袍。在當代使用中,挂褡則代表系帶衫褂,即罩衣。
繁體:
挂褡的繁體寫法為掛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比較複雜,一些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挂褡在古代的寫法較為簡化,具體形态可以參考古代文獻的插圖。
例句:
1. 他穿着一件挂褡的長袍出席了晚宴。
2. 我們那時都喜歡穿着五顔六色的挂褡。
組詞:
挂鈎、挂件、挂飾、挂畫、褡裢、褡裢坐。
近義詞:
披挂、穿攜、束衣、傍晚。
反義詞:
解褡、摘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