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胠箧》:“彼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史记·游侠列传序》:“故 伯夷 丑 周 ,饿死 首阳山 ,而 文 武 不以其故贬王; 跖 蹻 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鉤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后遂以“窃鉤者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亦省作“ 窃钩盗国 ”。 廖仲恺 《有感》诗:“窃钩盗国将谁咎?扃鐍缄縢只自欺。”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经典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原始出处
该成语出自《庄子·胠箧》,原文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历史引用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引用此句,进一步批判社会不公。
讽刺法律的双重标准
成语揭露了旧时法律的虚伪性:底层民众因小罪受严惩,而权力阶层即使犯下大罪(如篡国)也能被合法化,甚至被标榜为“仁义”。
道家思想的体现
庄子借此批判儒家推崇的“仁义”规范,认为其本质是统治者维护权力的工具。道家主张超越世俗道德,强调自然法则与智慧,而非僵化的礼法。
社会现象的隐喻
成语常用于比喻“小恶受严惩,大恶得宽容”的不公现象,如贪污腐败者逍遥法外,而轻微违法者被重罚。
文学与历史案例
该成语以尖锐的对比揭示了权力与法律的悖论,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其核心并非鼓励窃国,而是警醒世人反思制度与道德的合理性。如需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庄子》原文及《史记》相关篇章。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窃取钓鱼钩的人会被处死,窃取国家的人却能够成为封侯大臣”。这句成语表达了对盗窃者的严惩和对窃国者的溺爱之间的对比。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由9个字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穴”、“钩”、“讠”、“禾”、“者”、“讠”、“夂”、“阝”、“亻”。总共需要23个笔画。
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成语中的“窃钩者诛”出自魏国宰相崔杼,他提出了惩治小偷的重要性。而“窃国者侯”是崔杼自己的经历,当时他以一个囚犯的身份拯救了魏国的国宝,因此被封为侯爵。
繁体字为《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古时的汉字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这句成语在古代可能写作《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1.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这句成语告诉我们,盗窃行为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2.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应该遵守法律,不要以为窃取国家财富能够得到特权。
组词:窃取、钓鱼、诛杀、封侯、大臣。
近义词:窃取者必诛、窃取钩者必杀。
反义词:守正不阿。
阿大阿奉变数器不遑启处残民以逞策勉尘物弛慢出师无名楚体村廛促装邓通钱点阅独视奉教附子高不可登高红会绍回行户絶寋鄂湔拭寄藏诘诈近比静难鞠歌行峻除伉健廊庙才羸服历阶梨园榜寠儒滤砂毛丫头命代谬容囊赍捻巴庀材贫味气冷秦宫块砾绮态毬子菊日下丧祸色庄沈燃事由速急弢钤拓辟完理微命文章四友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