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器制作工藝的一種。即在漆器上雕刻花紋,在刻紋處填以彩漆。填漆有兩種工藝:一是填彩和漆面相平;二是雕填後花紋凹陷,不與漆面平,顯出刀刻味。 清 高士其 《金鳌退食筆記》卷下:“ 明 永樂 年製漆器,以金銀錫木為胎,有剔紅、填漆二種……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久而愈新。其合製貴小,深者五色靈芝邊,淺者回文戧金邊。古色蒼瑩,器傳絶少,故價數倍於剔紅。”《紅樓夢》第六回:“ 平兒 站在炕沿邊,捧着小小的一個填漆茶盤。”
填漆是中國傳統漆器制作工藝的一種,指在漆器表面雕刻花紋後,向刻紋中填入彩漆的技法。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填漆屬于髹漆工藝的分支,主要通過在漆胎上雕刻圖案,再将彩色漆料填充至凹槽中形成裝飾。其名稱源于"填"與"漆"的結合,即填彩入漆的過程。
平面填漆
彩漆填入後與原有漆面完全齊平,形成平滑的裝飾面,需多次打磨使表面光潔如鏡()。
雕填工藝
刻紋處填漆後保留凹陷狀态,凸顯雕刻痕迹的立體感,形成"刀刻味"的獨特藝術效果()。
該工藝在明宣德年間達到鼎盛,形成兩大成熟技法體系:
真品填漆器物需符合以下特征:
注:現代仿制品多采用化學漆料,與古代天然大漆在質感、氣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填漆是一個漢語詞語,含義是用漆填平或修補物體表面的裂縫或坑洞。它由“填”和“漆”兩個字組成。
“填”字的部首是“土”,它的總筆畫數是11;“漆”字的部首是“水”,它的總筆畫數是14。
填漆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王莽傳》:“禦職公家,填漆閉塞。”該詞既可以指填補漆,也可以指塗抹漆。
在繁體字中,“填漆”被寫作「填漆」。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填漆的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規定,因為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區,人們對于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
1. 我們需要找個人來填漆修補牆壁上的裂縫。
2. 這個家具上有一些劃痕,我們可以用填漆修複。
組詞:填充、填土、漆匠
近義詞:補漆、修漆
反義詞:剝漆、去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