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跂行喙息 ”。《逸周書·周祝》:“跂動噦息,而奚為可牧。”
“跂動哕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古籍文獻及權威釋義綜合理解:
詞義溯源
該成語同“跂行喙息”,最早見于《逸周書·周祝》:“跂動噦息,而奚為可牧。”原指蟲豸類生物用腳爬行、用嘴呼吸的動作,後引申為泛指所有動物及人類。
單字解析
該成語多用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描述生物的原始生存狀态,例如:“跂動哕息之類,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淮南子·原道》),強調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
需注意與“喘息、疲勞”等現代引申義區分。部分非權威網頁(如)将其解釋為“因疲勞而呼吸困難”,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此說法不準确。
建議在古籍閱讀或文學創作中使用時,優先參考《逸周書》《淮南子》等原始文獻語境。
《跂動哕息》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足”和“口”,并且總共有18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繁體形式為「踦動哕息」。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跂」的字形為一隻腳立在腳尖上,「動」的字形為兩隻腳在奔跑,「哕」的字形為嘴巴發出的聲音,「息」的字形為一隻口閉合狀态。以字形來看,《跂動哕息》意味着腳步輕快地奔跑并發出聲音,然後輕輕地停下來。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在公園中跂動哕息,享受着早晨的清新空氣。
組詞:跂步、哕笑、息肉等。
近義詞:奔跑、疾馳、飛奔。
反義詞:停止、休息、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