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蔔浪鼓的意思、蔔浪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蔔浪鼓的解釋

帶把的手鼓,鼓身兩旁有短繩系槌,來回轉動時,鼓槌擊鼓作聲。 陳伯吹 《小珍看蛟去》:“賣貨郎一邊揩着頭上的汗,一邊還搖着蔔浪鼓。” 杜鵬程 《記一位年輕的朋友》:“ 王軍 頭擺得象搖蔔浪鼓似的,很不滿意自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蔔浪鼓”通常與“撥浪鼓”同義,是一種傳統的手搖打擊樂器或兒童玩具。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結構

蔔浪鼓由鼓身、鼓柄及兩側彈丸(鼓耳)組成。鼓身材質多樣,包括木質、竹制或硬紙,鼓面常用羊皮、牛皮或紙制成。轉動鼓柄時,兩側短繩系着的鼓槌(如木珠、玻璃球)甩動擊打鼓面發聲。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古稱“鼗”(táo),作為禮樂樂器使用。
  2. 功能擴展:宋代發展出三大用途:
    • 禮樂:宮廷祭祀或儀式伴奏;
    • 商業:貨郎搖動作為招攬顧客的“貨郎鼓”;
    • 玩具:因節奏輕快成為兒童喜愛之物。

三、文化意義

四、名稱辨析

“蔔浪鼓”與“撥浪鼓”實為同一器物,前者可能是方言或書寫差異的變體。權威典籍如《漢典》等均以“撥浪鼓”為正名。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工藝或地域文化差異,可參考、10等來源中的具體案例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蔔浪鼓》的意思

《蔔浪鼓》(bǔ làng gǔ)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古代一種用龜背甲做成的打擊樂器。它通常由一塊彎曲的龜甲制成,中間有個小孔,可以通過敲擊或振動來發出聲音。這種樂器在古代祭祀、宴會和慶典等場合中常常被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蔔浪鼓》的拆分部首是蔔(bǔ)和浪(làng),其中“蔔”是蔔字邊旁,表示蔔筮的意思;“浪”則是水字旁,表示與水相關的意思。整個詞語《蔔浪鼓》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蔔浪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禮記·曲禮上》中,有關于蔔浪鼓的記載。在繁體中,《蔔浪鼓》可以寫作《蔔浪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蔔浪鼓》的古代字形為「蔔浪鼓」。不同于現代字形的簡化,古代字形更加繁複。

例句

1. 在古代宴會上,蔔浪鼓常常被用來伴奏舞蹈。

2. 古代的祭祀儀式中,蔔浪鼓被奏響以示莊重和熱烈。

3. 他專注地演奏着手中的蔔浪鼓,為整個場合增添了獨特的氛圍。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蔔筮、蔔辭、卜卦、鼓樂、鼓舞、鼓聲

近義詞:龜背鼓

反義詞:編鐘、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