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和雷。《易·益》:“風雷,益。” 宋 曾鞏 《喜雨》詩:“更喜風雷生北極,頓驅雲雨出靈湫。” 清 袁枚 《續新齊諧·天上過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風雷大作。”
(2).形容響聲巨大。 唐 方幹 《因話天台勝異仍送羅道士》詩:“石上叢林礙星鬥,窗前瀑布走風雷。” 宋 蘇轼 《送鄭戶曹》詩:“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劇變化的形勢。 宋 蘇轼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詩:“一朝鼓角鳴地中,帳下美人空掩面;豈如千騎平時來,笑談謦欬生風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聞變有感》詩:“ 珠江 日夕起風雷,已倒狂瀾孰挽迴?”
“風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自然現象
指風和雷的自然組合,常見于古籍描述。例如《易經·益卦》提到“風雷,益”,宋代曾鞏的詩句“更喜風雷生北極”也描繪了這一自然景象。
聲響特征
形容巨大的聲響或氣勢。如唐代方幹詩句“窗前瀑布走風雷”,蘇轼用“山水自相激,夜聲轉風雷”比喻水流轟鳴如風雷之音。
威猛的力量
常比喻激烈的變革或浩大的聲勢。例如《三國演義》中“風雷大作”象征戰場上的激烈交鋒,近現代文學中則用于描述革命等社會運動的沖擊力。
文化象征
在《易經》中,“風雷益卦”象征相互增益的動态關系,上卦為風(巽),下卦為雷(震),體現自然力量的協同作用與君子修德的啟示。
需注意,“風雷”偶爾也作為人名或作品名(如陳登科長篇小說《風雷》),但此用法非詞語本義。
《風雷》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風和雷,兩種自然現象。
《風雷》的部首是風并具有16個筆畫。
《風雷》源自于古代文獻,并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
《風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風雷」。
在古代漢字中,《風雷》有不同的寫法。
1. 風雷交加,大雨滂沱。
2. 他的話如風雷般震撼人心。
風雨,雷電,風暴等。
狂風暴雨,雷鳴電閃等。
晴空萬裡,無聲無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