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食不甘味 ”。 三國 魏 曹植 《釋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終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
“食不終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í bù zhōng wèi,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形容因心中憂慮、煩躁或事務繁忙,導緻飲食無味、無法安心進食的狀态,與“食不甘味”同義。
詞義解析
字面指食物未吃完或無法品出味道,實際用于表達因情緒困擾(如焦慮、憂愁)或過度忙碌而影響正常飲食的狀态。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釋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終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通過描繪心神不甯的狀态,強調内心的煩憂。
用法與語境
“得知家人患病後,她連日食不終味,整個人憔悴了許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食不終味這個詞是指食物吃了之後沒有滿足感,很快就失去了原本的美味或者口感。它形容了一種食物吃不盡興的感覺,或者人們對食物不再覺得鮮美可口的心理狀态。
食不終味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為食、不、終、味,其中“食”部首有5個筆畫,“不”部首有4個筆畫,“終”部首有8個筆畫,“味”部首有8個筆畫。
“食不終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典籍《莊子·齊物論》:“操肆無厭,腹熊熊,目似朗星,委諸其外,形格勞形。百慮攢心,旦夕憂甚。以是其口腹之欲不能適其道也,故食不終味。” 在繁體字中,“食不終味”保持不變。
古時候,“食不終味”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吃這種食物就像是食不終味,根本沒有任何滿足感。
2. 這道菜雖然看上去很美味,但吃起來卻是食不終味。
3. 他對生活已經失去了樂趣,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食不終味。
組詞:食欲、終極、味道
近義詞:食而不知味、食之無味、吃不香
反義詞:食之有味、美味可口、可口滋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