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谴诫 ”。谴责告戒。《后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姦臣权重之所致也。”《晋书·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 宋 欧阳修 《论罢修奉先寺等状》:“ 开宝 、 兴国 两寺塔殿,并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国力民财,谴戒丁寧,前后非一。”
“谴戒”是一个书面化较强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谴责并告诫,常用于严肃语境中对错误行为的批评与警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历史典籍
多用于描述天灾或政治事件中的警示意义。例如:
道德规范
强调对个人或群体错误行为的双重作用:既表达谴责,又传递改正的期望,如“谴悟”(通过批评使人醒悟)。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相关词汇(如“谴谪”“刑谴”),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文献原文或权威词典。
谴戒(qiǎn jiè)是一个动词,意指严厉地批评、指责,对某人的错误或过失进行严肃的谴责和警告。
谴戒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讠(讠言访的讹)和攵(攵是加在字头左侧的部首,表示写字或行动的意思),共计8画。
谴戒这个词的来源在于《说文解字》,最早是指谴责、惩罚罪行。在现代汉字中,谴戒的意义仍然保持类似,即指责和惩戒某人的过错。
在繁体字中,谴戒的写法是「譴戒」,即在「谴」字的旁边加上「言」字的左边一部分作为部分。
在古代汉字中,谴戒曾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最早的一种写法是「譧」,后来又出现了「譴」和「戇」两种写法。
1. 他对那个懒惰的学生进行了严肃而公正的谴戒。
2. 我们应该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谴戒,以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谴责、谴责书、谴责信、谴良宽、自我谴责、无声谴责
斥责、责骂、指责、警告
表扬、褒奖、称赞、赞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