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谴诫 ”。谴责告戒。《后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后,雾气白浊,日月不光,旱魃为虐,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姦臣权重之所致也。”《晋书·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 宋 欧阳修 《论罢修奉先寺等状》:“ 开宝 、 兴国 两寺塔殿,并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国力民财,谴戒丁寧,前后非一。”
"谴戒"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现较少使用,其含义需从构词法和古籍用例中分析。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单字本义溯源
谴(qiǎn)
本义为责备、责罚。《说文解字》释为"谪问也",引申为官吏因过失受贬谪(如《汉书·贾谊传》"谪谴之科")。《汉语大词典》注:谴责;责备。
来源:《说文解字注》《汉语大词典》
戒(jiè)
本义为警戒、防备。《说文》"警也",如"戒严""戒心"。引申为警告、劝诫(如《论语》"不戒视成谓之暴")。
来源:《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
二、复合词释义
"谴戒"属同义复合结构,强调通过严厉的责备使人警醒。其完整释义为:
谴责并告诫,指以严厉的批评促使对方认识错误并引以为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尊长对晚辈的训导语境,隐含惩戒意味。
例证:
《后汉书·马援传》载光武帝诏书:"嚣(隗嚣)不自安,遂反。朕甚谴戒之。"
此处指帝王对臣属过失的斥责与警示。
来源:《汉语大字典》《辞源》
三、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该词与现代汉语"谴责""告诫"含义相近,但更具书面性与历史色彩。其"惩戒"内涵与"惩前毖后"的训导逻辑一脉相承,体现了传统道德教化中"以责促改"的思想。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权威参考依据
“谴戒”是一个书面化较强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谴责并告诫,常用于严肃语境中对错误行为的批评与警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历史典籍
多用于描述天灾或政治事件中的警示意义。例如:
道德规范
强调对个人或群体错误行为的双重作用:既表达谴责,又传递改正的期望,如“谴悟”(通过批评使人醒悟)。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相关词汇(如“谴谪”“刑谴”),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文献原文或权威词典。
北侬边省冰魂素魄尘屑创论川谷东坡书院东齐繁夥浮诡拊拍肤受之愬服玩隔断割宅桂花酒国宪过轶海啸好管闲事赫焰鸿鹤滑规悔耻简点检着郊拜接论鸡坊精要救命踞牙龛灯砍伐坑堑狂狷旷任蜡节连乹燎荒遛马乱家摹帖皮科儿千顷情变情不自禁清涎蹊畛麴禁乳臭小子申戒食天书读五车殊类蜀相军营巍奕蜗角雾鬓像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