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否臧”是汉语中具有评价性质的双音节词,其核心含义与“善恶”“得失”相关。根据权威辞书解释,该词读作pǐ zāng,本义指“好坏、优劣的评价”,引申可表示对事件成败、人物品行的判断。例如《旧唐书·杜让能传》载“朝廷否臧,足成休戚”,此处“否臧”即指政事的善恶得失(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从构词角度分析,“否”古义为“恶、不善”,“臧”本义为“善、吉”,二者结合形成反义复合词,常用于历史文献与政论性文本。如《左传·隐公十一年》中“师出臧否,亦如之”,即以军事行动的成败对应“否臧”概念(参考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在具体使用中,该词既可作名词表示评价结果,也可作动词表示评判行为,如《资治通鉴》中“人主不当论否臧”即强调君主不应轻易评判臣下优劣(参考来源:《辞源》)。
现代语境下,“否臧”主要保留在学术讨论与文学创作中,多用于强调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该词与常见词“臧否”属同素逆序词,二者在语义范畴和语体色彩上存在细微差异——前者更侧重评价结果,后者偏重评价行为(参考来源:《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
“否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善恶/优劣
指事物的好坏、成败或优劣。其中“否”(pǐ)表示“恶、失败”,“臧”(zāng)表示“善、成功”。
品评/褒贬
引申为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与判断,带有主观评价色彩。
“否臧”既可指客观的成败善恶,也可作动词表示主观评价。其使用多见于古代经典与史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出现,但在研究古文或历史时仍有重要意义。
颁斌榜死碑首菜脚侧目而视乘属春芒颠沉凋毁讹谈方红凫趋雀跃副伤寒戤牌干咳孤林滚动锅夥害民鸿筝惶慄护疾伙种伽持诘曲镜头兢业救溺稽验躴躿类感良缘离乡背井明白了当泌渗末调南吕诺顔瓢囊千变朅来穰田人外如泣草芥塞思黑三淖释愦十足衰葸顺指书生气十足俟河之清算盘夙业违理文虎章务法闲民斜径歙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