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否臧的意思、否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否臧的解释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否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善恶/优劣
    指事物的好坏、成败或优劣。其中“否”(pǐ)表示“恶、失败”,“臧”(zāng)表示“善、成功”。

    • 例:《易·师》提到“师出以律,否臧,凶”,意为军队出征需严明纪律,否则无论胜败皆凶险。
    • 孔颖达注疏进一步解释:“否谓破败,臧谓有功”。
  2. 品评/褒贬
    引申为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与判断,带有主观评价色彩。

    • 例:唐代刘商诗中“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即通过一句话评价千年争议。

二、词源与用法

“否臧”既可指客观的成败善恶,也可作动词表示主观评价。其使用多见于古代经典与史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出现,但在研究古文或历史时仍有重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分段标题>

《否臧》的意思

《否臧》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否定、拒绝。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否和臧。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拆分《否臧》的部首是“舌”,它是表示声音、语言的意义。整个字的笔画数是19画。

来源和繁体

《否臧》是源自于古代汉字,它在繁体字中保留了原始的形态和意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字形有所区别。例如,在西汉时期,字形中的“舌”部分更加明确,而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简化并统一了字形。

例句

1. 他向他的老板请求了一天假,但遭到了老板的《否臧》。

2. 她对那个建议给出了一个坚决的《否臧》。

组词

1. 否认、否定、否认、否决。

2. 臧否(指议论某人的是非)。

近义词

1. 否定、拒绝、不从。

2. 反对、拒绝、拒斥。

反义词

1. 赞同、接受、同意。

2. 允许、容许、答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