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品俗的意思、品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品俗的解释

犹世俗。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寧危之计,黜於閭巷;拨世之言,訾於品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品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非极其常用的词汇,但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汉字“品”与“俗”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并可在古代文献中找到相关用法。

  1. 核心含义:品德与习俗

    • 品: 本义指众多,引申为种类级,更核心的含义是指人的品格、品行、道德修养。例如,“人品”即指人的品德。
    • 俗: 本义指风俗、习惯,也引申为社会普遍的风气、大众化的趣味或平庸的状态(与“雅”相对)。
    • 组合义: “品俗”结合了“品”的品德、品格之意和“俗”的风俗、世俗之意。其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
      • 个人的品德修养与世俗风气: 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普遍习俗之间的关系或状态。
      • 社会普遍的道德风尚: 指一个时代或社会中普遍流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 引申义与用法

    • 指代社会普遍的道德水平或风气: 这是“品俗”最常见的引申义。它强调的是整个社会层面而非个人的道德状况和习俗。例如,谈论一个时代的“品俗淳厚”或“品俗浇漓”(浇漓:指人情、风俗淡薄),就是在评价该时期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是敦厚朴实还是浅薄败坏。这与“世风”、“民风”有相近之处,但更侧重于道德伦理层面。
    • 指代个人的品行与世俗的融合/冲突: 有时也用于描述个人品德如何适应或区别于当时的社会习俗。例如,某人“品俗超然”,意指其品德修养超越了流俗。
    • 带有评价性: 使用“品俗”一词时,通常隐含着对所述对象(个人品德与社会风气结合体或社会风气本身)的评价,如淳朴、高尚、低下、败坏等。
  3. 权威来源与引用

    • 古代文献印证: “品俗”一词可见于古代典籍,用以描述社会道德风尚。
      • 例如,在《荀子·劝学》的语境中,虽非直接使用“品俗”一词,但荀子强调学习对改变个人品性(“品”)和融入社会规范(“俗”)的重要性,其思想核心与“品俗”关注的个人品德与社会风气的关系高度契合。论及社会教化与风俗变迁时,常会涉及“品俗”所涵盖的概念。
    • 权威辞书释义参考: 虽然“品俗”作为固定词条在现代大型辞书中收录不如“风俗”、“品德”等词普遍,但其含义可以通过对“品”和“俗”的权威解释推导出来。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品”的释义包含“品质;品行”,对“俗”的释义包含“风俗”和“大众的;普遍流行的”。两者结合即指向上述核心含义。
      • 更大型的历史性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对“品”和“俗”的释义更为详尽,涵盖其历史演变和组合可能性,为理解“品俗”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品俗”主要指涉社会层面的道德风尚,即一个时代或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俗,常带有评价色彩(如淳厚、浇漓)。其次,它也可指个人品德修养与世俗风气之间的关系。理解该词的关键在于把握“品”的品德内核与“俗”的风俗、世俗含义的结合。其用法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其构成字义在《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有明确界定。

网络扩展解释

“品俗”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存在差异,但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可以归纳如下:

基本释义

品俗(拼音:pǐn sú)的核心含义为“犹世俗”,即指与世俗相关的事物或观念。这一解释源自《论衡·自纪》的引用:“宁危之计,黜於閭巷;拨世之言,訾於品俗”()。这里的“品俗”强调与主流社会价值观或常规的关联性,而非字面“品”与“俗”的简单组合。

延伸分析

  1. 词源考据
    汉朝王充在《论衡》中使用该词时,将“品俗”与“闾巷”(民间)对应,暗含对世俗观念的批判或疏离感()。

  2. 构成解析

    • 品:可指等级、种类或品评()。
    • 俗:指社会风俗、大众化或平庸的习性()。
      组合后更倾向于表达“与世俗标准相符”或“被大众评价的常规”。
  3. 现代用法差异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以品德规范言行”,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撑,可能是现代误读或引申。

使用建议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沪江词典、汉典)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昂首阔步白饼白雀逋贷不干净叉子抽样调查蠢臭催肥呆木头电熨斗丁块柴逗笑儿断断继继烦刑风土性植物负名高等教育贯斗贵谷圭石龟文鸟迹鬼诛故曲唃厮罗鸿印欢欲縠屐壶口瀑布瓠丘贾值桀儁结籽客邸夸夺朗伉凉面鍊骨林黄廪台李下瓜田屴崱买爵旻苍暖衣饱食破故千峰万壑岐伯亲眼虬驾桑门剑申固守候书空王封无精嗒彩舞缀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