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远的意思、平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远的解释

(1).平夷远阔。 宋 范成大 《回黄坦》诗:“平远一横看,浩荡供醉目。”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 周 即冲寂, 吴 即流畅, 唐 稍平远,并幽夜之逸光。”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平远的原野的尽处,明蓝的天幕一丝不皱地直垂下去。”

(2).谓性情平和,胸襟远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坦之 ﹞祖 东海 太守丞,清淡平远。”

(3).山水画的一种取景方法,自近山望远山,意境绵邈旷远。 宋 郭思 纂集《林泉高致》载其父 郭熙 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远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内涵的词汇,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概念,也用于描述地理空间的视觉特征。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绘画术语:山水画的透视技法

指在山水画中通过平视视角营造空间纵深感的构图方式。画家以平缓的视线延伸至远方,强调地平线的开阔感,弱化山体的陡峭感,形成平和悠远的意境。

来源:《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第201页"三远法"条目释:"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艺术表现: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述"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通过墨色浓淡渐变表现层叠的远山,体现"冲融缥缈"的审美意境。

二、地理描述:开阔平缓的地貌特征

形容地势平坦且视野辽阔的自然景观,强调水平方向的空间延展性。常见于描述平原、缓坡丘陵等地形,如"平远旷野""山川平远"。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第2卷第1083页:"地势平坦,视野辽远"。

文学应用:苏轼《题郭熙秋山平远图》"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即通过"平远"构图传递天地苍茫的时空感。


综合释义依据:

  1. 绘画理论本源:郭熙"三远说"确立平远为中国画空间体系的核心范式,其《早春图》以平远构图展现雾气弥漫的河谷,体现"可行可望"的审美哲学。
  2. 语义演变考据:南朝谢朓《奉和随王殿下》"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已蕴含平远意象,至宋代成为固定艺术术语并延伸至地理描述。
  3. 现代权威界定:《辞海》(第七版)明确标注该词兼具艺术技法与地貌描述双重属性,强调其"平静深远的空间美感"本质。

注:文献引用来源为纸质权威辞书,因版权限制未提供电子链接,读者可通过ISBN编码查询对应出版物(如《汉语大词典》ISBN 9787543200473)。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释义,“平远”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地理景观特征

指地势平夷广阔,常见于文学描写。如宋代范成大《回黄坦》诗句"平远一横看,浩荡供醉目",描绘远眺平阔原野的意境。现代作家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也有"平远的原野尽处天幕垂落"的描写。

二、人物品性特征

形容性情平和、胸襟开阔的人格特质。典出《世说新语》对东海太守丞"清淡平远"的评价,南朝时期常用于形容士大夫的雅量高致。

三、山水画技法

为中国画"三远"构图法之一,由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 $$
begin{aligned}
&text{高远}:自下仰视山巅
&text{深远}:自前窥望山后
&text{平远}:自近山望远山
end{aligned}
$$ 该技法通过横向延展的视点营造空灵悠远意境,多见于宋元山水画作。

延伸说明

部分文献提到广东"平远县",但属于地理专名,与词语本义无直接关联。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区分使用,文学艺术领域多取前三类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爆烁卑下徧赐笔石博大精深惨结承天出律脆管导产电离度地门低消耗惰傲方鲠飞产非种風磨丰祀好一歇和光同尘黄金颡患至呼天虺易浑漫昏虐交谮戒规机体九伯风魔噘嘴局套两戒迾禁漫灭没饮没有猛然木兰诗排拶婆陀谦执鲭鳀倾昃毬马若隐若显甚都输辇舒暇娑罗双树谈訽套调添设顽具香粳相翔枭音枭族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