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鑒取”。察知了解。取,助詞,表示動作的進行。 清 李漁 《慎鸾交·拒托》:“訴奇寃,還望娘行鑒取,莫聽煩言。” 清 納蘭性德 《紅窗月》詞:“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 郭沫若 《落葉·第十信》:“神是會容恕一切的,神會鑒取我的燃燒着一樣的誠意的。”
“鑒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書面表達: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語境,表示希望對方明察或理解。
近義詞:借鑒、明察、體察(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
注意:部分來源(如)将其解釋為“通過觀察學習他人長處”,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與其他成語(如“取長補短”)混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例句或語境,可提供更多信息。
鑒取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審查、分析、評估以及獲得經驗教訓的意思。
鑒取的拆分部首為金和取,其中金為金屬部首,取為右手邊的部首。
鑒取共有13個筆畫。
鑒取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的“省”即為鑒取之意。
鑒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鑒取」。
古時鑒取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漢字中的「鑒」字包含了更多的細節和筆畫:「釿」,旁邊還有手的手寫畫。「取」字則與現代寫法一緻。
1. 這次失敗的經曆對我來說是很有價值的鑒取。
2. 這本書是一部很好的鑒取,可以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弱點。
- 鑒定:指識别、判斷事物真實性和價值的行為。
- 鑒賞:指欣賞、評價事物的美好或價值。
- 鑒定人:指具備鑒定能力并能做出判斷的人。
- 反省:指對自己的行為或狀态進行深思熟慮,尋求改進。
- 檢視:指對事物進行仔細地觀察、檢查和評估。
- 忽視:指對事物不予關注或不予注意。
- 忽略:指對事物不予重視或不予理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