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醓醢的意思、醓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醓醢的解释

带汁的肉酱。《诗·大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毛 传:“以肉曰醓醢。” 孔颖达 疏:“盖用肉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为名。”《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 郑玄 注:“醓,肉汁也。”《金史·礼志一》:“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醓醢”(拼音:tǎn hǎi)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食物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带汁的肉酱,常用于祭祀或宴飨场合。其制作方法可能包含将肉类切碎后腌制发酵,形成带有浓郁汁液的酱料。

  2. 文献出处

    • 《诗经·大雅·行苇》记载:“醓醢以荐,或燔或炙”,描述用醓醢搭配烤肉等食物进献的场景。
    • 《周礼·天官·醢人》提到“醓醢”是祭祀时的重要祭品之一,与韭菹(腌韭菜)等搭配使用。
  3. 相关说明

    • 需注意与“菹醢”(zū hǎi)区分,后者指古代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而“醓醢”仅指食物。
    • 根据注解(如毛传、孔颖达疏),其名称可能源于“以肉为醢,多汁”的特点。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饮食或刑罚相关词汇,可参考《周礼》《诗经》等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醓醢

醓醢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指的是将蒸熟的蔬菜悬在高处晾干,去除水分使其更易保存。这个词通常用于比喻人们去除一些不必要或多余的东西,让事物变得更加纯净、简单。

拆分部首和笔画:醓(酉、干、二)+ 醢(酉、亥,共12划)

来源:《醢训》是唐代文学家刘知几所著的一本讲述食物烹饪方法的书籍,其中提到了“醓醢”。由于该词出现在这本著作中,因此被广泛使用。

繁体:醢(酉、酉、蚇,共18划)

古时候汉字写法:醢曾经有另一种写法,即“獬豸”,这是一种传说中的形状像豹子的神兽,与“盖”、“酉”都为蒸饭的容器有关。

例句:他决定醓醢自己的生活,去掉那些繁琐的事务,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组词:推醣、澄醪、酒醧等

近义词:简化、净化、精简

反义词:复杂、混杂、繁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