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ng] 鑼的低沉共鳴或類似的聲音
象聲詞。 老舍 《二馬》第二段三:“ 馬威 把腰闆挺得象棺材闆一樣的直,脖子梗梗着,嘡嘡的往前走。” 阮章競 《送别》詩:“咚咚的鼓響嘡嘡的鑼,漫山遍野來送出征人。”
“嘡嘡”是一個漢語象聲詞,主要用于模拟金屬敲擊或節奏感強烈的聲音,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詞義
形容打鐘、敲鑼等金屬器具發出的連續聲響,如阮章競詩句中“咚咚的鼓響嘡嘡的鑼”,凸顯鑼聲的清脆與節奏感。
文學中的引申用法
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描述動作的幹脆利落。例如老舍《二馬》中用“嘡嘡的往前走”,拟人化地表現出步伐堅定、有力的狀态,賦予聲音以動态畫面感。
語言特點
該詞為重疊式拟聲結構(AA型),通過重複音節增強聲音的延續性和韻律感,常見于口語化表達或文學描寫中,生動傳遞場景氛圍。
總結來看,“嘡嘡”既直接模拟金屬碰撞聲,又可通過比喻延伸至動作或節奏的刻畫,具有靈活的表現力。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嘡嘡》是一個漢字詞,常用來形容聲音有力、宏亮的樣子。這個詞在口語中非常常見,多用于形容打擊、撞擊等聲音。
《嘡嘡》這個詞的部首是口,由左右兩個口組成。總共有13畫。
《嘡嘡》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民間形成的拟聲詞。它通過反複重複的聲音來表達有力震撼的感覺。
《嘡嘡》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嘗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需要注意的是《嘡嘡》的詞義多與聲音有關,因為古時候的人也會用拟聲表達一些特定的聲音。
1. 他重重地用木錘在桌上嘡嘡地敲了幾下。
2. 劉大力一腳把門踹開,門闩嘡嘡地被撞得半開。
嘡嘡聲、嘡嘡響、嘡嘡作響。
轟鳴、巨響、重擊。
輕巧、輕聲、輕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