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官的意思、儒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官的解釋

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漢書·翼奉傳》:“ 奉 以中郎為博士、諫大夫,年老以壽終。子及孫皆以學在儒官。”《宋書·武帝紀下》:“便宜博延胄子,陶奬童蒙,選備儒官,弘振國學。” 唐 韓愈 《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於是總太學儒官三十有六人,列燕于祭酒之堂。” 清 周亮工 《梁溪成二鴻舊以孝廉訓皖未能遽歸也》詩:“儒官容易罷,秃筆不教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儒官”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是指:

  1. 精通儒家經典的官員: 指那些本身是官員,同時又具備深厚儒家學識背景的人。他們通常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在擔任行政職務的同時,也承擔着傳播儒家思想、維護禮樂教化的責任。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儒官”指“信奉儒家學說,通儒家經籍的官吏”。這體現了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官員需以儒家道德倫理作為施政的準則。

  2. 掌管文教事務的官職: 在具體的官職設置上,“儒官”也指古代朝廷中專門負責與儒學教育、禮儀、文化相關事務的官員。例如,太學博士、國子監祭酒、學政、教谕等,其主要職責是教授生徒、主持祭祀、推行教化、管理學校等。如《辭海》指出,“儒官”亦指“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

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儒官”制度的形成與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政治社會中的核心地位密不可分。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經典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和選拔官員的主要标準。儒官群體既是國家治理的執行者,也是儒家價值觀的傳承者和教化者。他們不僅在廟堂之上參與決策,更在地方上通過興辦教育、制定鄉約、主持禮儀等方式,将儒家倫理滲透到社會基層,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結構、社會秩序和文化面貌。因此,“儒官”不僅是一個身份标籤,更代表了一種将學術、道德與政治實踐緊密結合的角色和使命。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儒官”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

一、古代定義

指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屬于國家教育管理體系中的重要職位。

二、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可比喻具有儒家道德修養的官員。這類官員通常具備以下特質:

詞源補充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翼奉傳》記載“子及孫皆以學在儒官”,印證其教育管理職能的曆史淵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環敗形襃襮辨日逋缗慘惕草料大老粗道友打牙牌對方馮招恭默公引黆黆貫侯古胡貴人賤己好爵劃然忽爾獲取腳腕腳子噍咀假授經傳金箭酒瘋子舊疾蹻捷軍籍勘合開心見膽枯竭蓮實龍翔虎躍卵囊淪褫馬褂駡山駡海拿腳鳥聚牝咮鳴辰牽制耆德清脆氣情曲意攘為己有任命狀容濟霜蟾貪俗同齊瓦鉒五辟縣跂涎吐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