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神筴 ”。蔔筮所用之蓍草。《史記·封禅書》:“ 黃帝 得寳鼎神策。”《孝武本紀》作“神筴”。 南朝 宋 顔延之 《大筮箴》:“無曰餘逆,神策不豫,南人司箴,敢告馳騖。” 明 張居正 《賀元旦表》七:“推神筴而統天握紀,啟象魏而布令憲和。”
(2). 唐 禁軍名之一。詳“ 神策軍 ”。
“神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蔔筮工具
指古代占卜所用的蓍草。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史記·封禅書》中“黃帝得寳鼎神策”的記載,後南朝顔延之的《大筮箴》等文獻也沿用此意。
唐代禁軍名稱
唐代中期設立的中央禁軍之一,稱為“神策軍”。該軍隊最初為防禦吐蕃而設,後逐漸成為皇帝直接掌控的精銳部隊,在安史之亂後地位顯著提升。
若需了解“神策軍”具體建制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新唐書·兵志》等史料。
神策(shén cè)一詞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探查天意、預測禍福的方法,同時也指出使人安定的希望和信仰。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示”和“策”,總計七畫。
“神策”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當時“策”字本意為計策,而“神策”的意義則是一種通過祭祀、蔔筮等方式來探知神靈意志的方法。
繁體的“神策”為「神策」,拆分部首和筆畫均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神策的拆分部首“示”在上方,而“策”在下方。整體上更加複雜,但筆畫數目仍然是七畫。
在古代,帝王往往會通過神策來預測國家的命運。
神策可以與其他詞彙結合組成新的詞語,例如:“神策殿”(皇帝接待官員的地方)和“神策軍”(唐代宮廷的精銳禁軍)。
神策的近義詞包括“神機妙算”和“神靈啟示”,這些詞語都指代了超越常人智慧的意思。
與神策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相信命運或不相信預測未來的人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