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nar calendar] 阴历。一种历法,其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即阴历。历法的一种。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朔塑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和回归年无关。通常说的“阴历”指我国旧时通用的历法,即农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那时是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晚十一时光景,太阴历的庚申年十二月十七。”
太阴历,又称阴历或月亮历,是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朔望月)作为基础制定的历法系统。其核心特征在于月份的安排严格遵循月相盈亏的变化规律。
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历法原理
太阴历将两次相同月相(如连续两次新月或满月)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即一个“朔望月”(约为29.53天),定为一个月。为了协调朔望月的小数部分与整数日的矛盾,太阴历的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一年通常包含12个月,总天数约为354或355天。这与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太阳年(约365.2422天)存在约11天的差值。
与太阳历的区别
太阴历与太阳历(阳历)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确定年月长度的天文依据不同。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回归年)为依据,其月份划分与月相无关,年长更接近实际的季节周期。而太阴历的年长比回归年短约11天,导致其月份和日期无法固定对应特定的季节,季节在历法中年复一年地向前推移。
文化应用与别称
在中国,纯粹的太阴历并未被长期单独用作民用历法。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传统历法(俗称农历、旧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它虽然月份的安排依据月相(属于阴历成分),但通过设置闰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闰”规则)来调整历年长度,使其平均值接近回归年,从而兼顾了月份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属于阳历成分)。因此,严格来说,“农历”是阴阳合历,而非纯粹的太阴历。但在日常语境中,“阴历”常被用作农历的别称,导致概念上存在一定混用。纯粹的太阴历则主要用于伊斯兰教历(希吉来历)等宗教历法中。
权威参考来源:
太阴历是历法的一种,又称阴历或纯阴历,其核心是以月相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基础制定月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太阴历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依据,每个历月的长度与朔望月(约29.53天)接近。一个月相周期被划分为一个月份,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通常为12个月,共354天左右。
常被误称为“阴历”的中国农历实际是阴阳合历:
太阴历是纯以月相为基准的历法,适合观测月相周期但无法反映季节变化。现代广泛使用的农历(阴阳合历)则融合了太阴历与太阳历,兼顾月相与节气需求。
熬眼鳌掷鲸吞颁赉班然饱经霜雪絺葛春农厝疑电离平衡动迁户东徙西迁多宠饿虎吞羊繁庶翻阅福分负阴鹤姿后会无期毁诬混溟婟泽潗濈浄军阱兽籍书蠲免裾巴军余厉度理官鲁叟马角乌白缪斯南郭綦南极仙翁内书生虐老兽心判袂辟任轻活丘树散灯三宫六院释道石镞思子蔓酸伤莎草宿水飡风挑鬭抟力亡魂丧魄刓凿无名氏伍相想味线鸡箫局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