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布”。踹布。舊時對棉布整理加工的一道工序。踹匠将漂染過的棉布卷上木滾,放在石闆上,上壓約千斤重的凹字形大石,一人足踏大石兩端,左右往來滾動,以使布質緊密光滑。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觀音峰》:“距 上津橋 西北半裡,地久廢為踹坊,皆布商所傭蹋布者居之。”
“踏布”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區分:
一、傳統紡織工藝中的工序
指舊時棉布加工的重要步驟,主要用于使布料質地緊密光滑。具體操作是:将漂染後的棉布卷在木滾上,置于石闆,壓上千斤重的凹形大石,由工匠腳踏大石兩端反複滾動碾壓。該工藝在清代文獻(如《鷗陂漁話·觀音峰》)中有明确記載,屬于紡織業曆史術語。
二、成語中的比喻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踏實且有耐心地工作或學習,不急于求成”,強調穩定持久的努力。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較少出現,可能為現代延伸含義。
建議參考來源:
《踏布》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意義。該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第一個部分是“⻏”(左邊是土字底部的一橫),是“足”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第二個部分是“布”,有踩、踏的意思。所以,“踏布”可以理解為腳踏在布上。
在構成“踏布”這個詞的時候,它有着4個筆畫。首先是“⻏”部首,占據3個筆畫,接着是“布”字部分,占據1個筆畫。
《踏布》是一個源自于漢字的詞彙,具有悠久的曆史。該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的寫法相對簡單,以象形為主。其中,“⻏”象征着腳的形狀,而“布”為踩踏的動作,這種寫法更加直觀生動。
在繁體字中,踏布是“踏佈”,保留了原始的形狀和意義。繁體字在某些地區或場合仍然在使用。
作為一個詞彙,踏布在句子中可以用來表達具體的動作和場景。例如:
1. 他小心地踏過布滿石頭的小路。
2. 她踏布走在沙灘上,享受着海風的吹拂。
組詞方面,與踏布相關的詞彙可以包括:踏腳布、踏步、踩踏等。
與踏布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踩墊、踏墊、踩踏等。
而與踏布相反的詞彙可以是:邁開、起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