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布衣之士。亦指贫寒的读书人。《三国志·魏志·贾诩传》:“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餬口,夜薪火以修业。” 唐 韦应物 《答韩库部》诗:“名列金闺籍,心与素士同。” 清 赵翼 《立崖诸公方营杜阁并祠白公》诗:“始嘆达官力,逈胜素士猛。”
“素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ù shì,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指未出仕的读书人或贫寒的儒生。具体可理解为: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形容安贫乐道、专注学问的读书人。例如:“他如素士般潜心研究古籍,不问世俗荣华。”
需注意与“居士”(隐居者)、“隐士”(避世者)的区别:“素士”更强调身份的清贫性而非生活状态的选择。
“素士”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读音为“sù shì”,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意义。
“素士”的首字部首为“⺁”,是古代的“丨”部,意思是纟(mì)字头。而尾字部首为“土”,意思是土(tǔ)字头。
素士的首字有3画,而尾字有3画。
素士这个词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属于古代文言文词汇。
在繁体字中,“素士”的写法为「素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素士的首字“素”由左右垂直相交的两根竖线,上面横着连着两根横线,下面有一小撇。尾字“士”则由竖线在中间有一横线构成。
1. 他是一位品行高尚的素士。
2. 这位素士一直以谦虚和宽容闻名。
3. 素士们的为人处事妥帖得体。
素性(具备善良、温柔的品质)
素养(指个人品德、修养)
素质(指个体或群体的人类素养和综合品质)
君子、达人、士人
庸人、凡人、粗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