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鉦之美稱。鉦,古代軍中樂器,其狀如鼓。《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八·晉江左宗廟歌》:“神鉦一震,九域來同。” 晉 左思 《魏都賦》:“神鉦迢遞於高巒,靈響時驚於四表。” 明 沉鲸 《雙珠記·避兵失侶》:“鐵騎銅駞萬裡威,神鉦羯鼓勢如催,撚指 東京 累卵危。”
(2).指石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 洞庭 南口有 羅浮山 ,高三千六百丈, 浮山 東石樓下,有兩石鼓,叩之清越,所謂神鉦者也。”
“神钲”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理解:
1. 钲的美稱
钲是古代軍中樂器,形似鼓,用于行軍或祭祀儀式中。因具有莊嚴神聖的象征意義,故稱“神钲”。例如:
2. 石鼓的别稱
北魏郦道元曾以“神钲”代指石鼓(推測為石制鼓形器物或刻有文字的石碑)。明代沈鲸《雙珠記》中“神钲羯鼓勢如催”則融合了樂器和戰争意象,強化其威嚴感。
綜合釋義
該詞兼具器物功能與文學象征,既指實際樂器,又借其聲形傳遞神聖、威嚴的意境,常見于古代詩文描寫軍事或祭祀場景。
《神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古代官員用來喪葬時打擊祭祀禮物的器具。
《神钲》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神”和“钲”。
• “神”是指此詞的意義,通常表示神靈或神聖。
• “钲”是指此詞的音,也是用來表示打擊祭祀禮物的工具。
“神”的部首是“礻”,而“钲”的部首是“钅”。整個詞共有11個筆畫。
《神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用來形容專門用于祭祀禮儀的銅制器具。
在繁體中,詞的寫法是「神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漢字中的“钲”部分通常寫作「鉦」,而非現代使用的「钲」。
1. 他拿起神钲,開始敲打那些祭祀禮物。
2. 那位高官的葬禮上,每一次敲擊神钲都讓人心生敬畏。
1. 神聖 (shén shèng):指非常神秘和莊重的事物。
2. 钲鼓 (zhēng gǔ):指用于擊鼓的一種樂器。
1. 鐘鼓 (zhōng gǔ):指用于打擊祭祀或慶祝活動的鐘和鼓。
2. 钹子 (bó zi):指打擊樂器,形狀像盤子。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