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點兵的意思、點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點兵的解釋

1.征調丁壯。《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之一》:“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唐 杜甫 《新安吏》詩:“客行 新安 道,喧呼聞點兵。”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九:“又籍 陝西 河東 民為鄉兵弓手,時天下久承平,忽聞點兵,民情驚擾。”

2.檢點兵馬。《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三年》:“丞相 歡 欲收兵更戰,使 張華原 以簿歷營點兵。”《秦併六國平話》卷下:“ 王賁 點兵,折了萬餘人。” 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難胡應,又不曾親到沙場看點兵。”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餘數定理是 中國 首創。據說大軍事家 韓信 曾經用它來點兵。”

3.比喻點名分派任務。《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潞安縣中蘇友好集體農莊的成長》:“這就克服了‘派工亂點兵,做活一窩蜂’的現象,大大提高了莊員的勞動積極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點兵”是漢語古典文獻中常見的軍事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對軍隊進行檢閱、調遣或選拔士兵的行為。該詞由“點”與“兵”二字構成複合結構:“點”作動詞時表示核對、清點的動作(《說文解字》釋為“小黑也”,引申為細查),而“兵”特指士卒、武裝力量(《玉篇》釋為“戎也”)。

在曆史語境中,“點兵”常見兩種應用場景:

  1. 戰前動員:如北朝民歌《木蘭詩》載“可汗大點兵”,體現統治者大規模征召士兵的軍事指令。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戰争史記載,如《資治通鑒》記錄唐代節度使“每歲秋點兵”制度。
  2. 日常操演:指将領定期核查軍隊編制與訓練成果,如宋代《武經總要》載“五日一點兵籍,稽核缺額”。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更強調“點兵必驗武藝,汰弱補強”的選拔标準。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作為曆史詞保留,主要用于文學創作與曆史研究領域。其語義特征包含權威性(須由統帥發起)、組織性(系統化的人員核查)及目的性(服務具體軍事需求)三個維度。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點兵”是漢語詞彙,拼音為diǎn bīng,其含義可從多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軍事檢閱
    指召集并檢閱即将出征的士兵,如《木蘭詩》中“可汗大點兵”,或辛棄疾詞“沙場秋點兵”。
    廣義上也可指戰前清點兵力,如《資治通鑒》記載的戰場點兵場景。

  2. 征調丁壯
    古代戰時征召青壯年入伍,如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提到“點兵”引發民衆不安。


二、引申與比喻

  1. 隨機抽樣或分派任務
    衍生出“以部分代表整體”的用法,如成語“韓信點兵”(源自數學問題“物不知數”),或現代管理中比喻分派任務。
    例句:企業常用“點兵”方式選拔人才,強調效率。

  2. 特殊文化含義
    湖南等地曾将“點兵”作為祈豐收的農業儀式,象征神靈護佑。


三、經典用例


四、近義詞與相關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數學原理(如餘數定理),可參考《哥德巴赫猜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帳拔置北轍南轅便飯猜忖草鞋親谄順吃蹶詞根耽心倒茄點剁鬥碁鈍敝法眷飛穰膚陋輔翊趕到革抉共生礦恭喜冠絕一時後緣遑惑傑筆畸餘鴂舌良守蓮舟買懽冥分怕怖飄風苦雨疲懶跄踰歉歉凄涼調情藻起作用勸耕軟翁鞋如寄三鹿郡公臊膻髾髮鼪鼬之迳石韋霜稻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送話器邃情太恭人掏腰包徒歌推敬韋褲威振無素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