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刘聪载记》载: 刘聪 将宫殿,廷尉 陈元达 谏阻。 聪 怒,欲斩之。 元达 抱树大叫:“臣所言者,社稷之计也…… 朱云 有云:‘臣得与 龙逢 、 比干 游於地下足矣。’未审陛下何如主耳!”并以锁链缚身于树,左右曳之不动。 聪 怒终解,纳其谏。后因以“锁树”指不畏死而尽忠进谏。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攧破了头。”
“锁树”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与忠谏行为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锁树”指冒死进谏、尽忠不屈的行为,常用来形容臣子为劝诫君主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忠诚之举。
这一词语出自《晋书·刘聪载记》:十六国时期,前赵君主刘聪欲修建宫殿,大臣陈元达极力劝阻。刘聪大怒,命人将陈元达用铁链锁在树上,但陈元达仍坚持谏言,最终刘聪被其忠诚打动,采纳了建议。
元代马致远在《汉宫秋》中曾用“锁树”暗喻忠臣气节:“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攧破了头”。此句通过对比“锁树”与“攀栏”,凸显了忠谏者的无畏精神。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锁树”解释为“在树上加锁以保护财物”,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主流含义仍以历史典故为准。
现代语境中,“锁树”可引申为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态度,例如形容敢于提出批评意见的行为(需结合上下文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晋书》或相关历史文献来源。
《锁树》是一个名词短语,指的是在树上安装锁具,以防止其他人对树木的破坏或盗伐。
《锁树》的拆分是“金”、“木”,其中,“金”作为部首,表示与金属相关,“木”作为部首,表示与树木相关。两个部首合起来构成该词的含义。
《锁树》共有9个笔画。
《锁树》这个词来源于农村山区,为了保护当地的树木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人们开始使用锁具来防止树木被盗伐。
《锁樹》(suǒ shù)
在古代,锁树在书面表达中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锁树》这个词是现代汉字流传至今的用法,所以我们只关注这个常见的现代写法。
1. 为了保护树木,他们在森林里的每棵树上都安装了锁树。
2. 这片森林里的锁树措施开始实施后,盗伐情况明显减少了。
锁具、树木、防止、破坏、盗伐
保护树木、防止树木被破坏、防盗指定
自由砍伐树木、不加锁树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