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飯。《漢書·王莽傳下》:“諸生小民會旦夕哭,為設飧粥。”《三國志·吳志·朱桓傳》:“往遇疫癘,穀食荒貴, 桓 分部良吏,隱親醫藥,飧粥相繼,士民感戴之。”
飧粥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飧”與“粥”二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飧”本義指簡單的飯食或晚飯,如《說文解字》載“飧,餔也”,段玉裁注“餔謂申時食也”;“粥”即用米、面等熬煮的流質食物,《禮記·檀弓》有“饘粥之食”的記載,孔穎達疏“厚曰饘,稀曰粥”。
二字連用最早見于《禮記·喪大記》,鄭玄注“飧粥,朝食也”,指早晨以稀粥充饑的簡樸飲食方式。唐代孔穎達進一步闡釋:“飧者,用飲澆飯;粥則糜煮”,說明二者在古代飲食體系中分屬不同制備方法。
現代漢語中,“飧粥”多作為文學用語,既可實指稀粥類食物(如汪曾祺《五味》中“早晚兩頓飧粥”),也可引申比喻清貧生活狀态,在《中國飲食文化史》等學術著作中常被用于讨論古代庶民飲食結構。
“飧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sūn zhōu,意為“稀飯”,即用谷物熬煮的流質食物。
文獻例證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文化背景。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背鄉奔赴闡校持橐簪筆楚翼徂輝大觀刀布法鏡符識遘奸棺題鬼酉骨筋蒿徑鶴紋轟駕後手歡國環海煥蔚毀呰降麻介景髻鬟激讦九丘骥子倦略菊醴狂濤巨浪廓然梨花雨嚨哅盲廢面是背非免輸密探墨子泣絲腦鏡腦門心子逆虜蟠青叢翠平分平臯剖奏潛服樵斧秋素鵲噪生肖錢水艍船順事歲寒三友頽習穨雲駃雨無懕無遠鄉農鸂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