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叛逆者的蔑稱。《後漢書·朱浮傳》:“從圍城而不救,放逆虜而不讨,臣誠惑之。”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 康成 之裡,逆虜望拜; 林宗 之庭,莫不卑肅。” 宋 陸遊 《送王景文》詩:“逆虜猶遺種,皇天奪老臣。” 明 王瓊 《雙溪雜記》:“﹝ 趙鑑 、 鄧璋 ﹞以 土魯番 書聞,且言逆虜所求不可允。”
“逆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貶義語境,指背叛國家或群體的叛逆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逆虜”是古代對叛國者的典型貶稱,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情感色彩。若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後漢書》《抱樸子》等文獻。
逆虜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逆”和“虜”。它的意思是“背叛帝王、反對國家”。
逆:由“辶”(辵)和“尓”組成,”辶“為辶(辵)之義,”尓“為耳之義,共4畫。
虜:由“虍”和“虍”組成,”虍“為虍之義,共3畫。
逆虜最早出現于《史記·項羽本紀》:“斷河、淖齒,逐滅齊,得兩城,東至彭城,南敗楚軍于栅口。數月之間,立大功,王以為逆虜矣。”
逆虜的繁體為“逆虜”。
在古代,逆虜中的“逆”字寫作“逆迤”,虜字寫作“虜”。逆迤的“逆”由辶和多(夂)組成,虜的“虜”由虍和多(夂)組成。
1. 他背叛了國家,被視為逆虜。
2. 那個叛徒因為參與逆虜活動,最終被抓捕。
逆流、逆境、逆水、投降、擒拿、俘虜、親痛仇快
背叛、叛逆、叛國、叛亂
忠誠、效忠、順從、忠于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