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虜的意思、逆虜的詳細解釋
逆虜的解釋
對叛逆者的蔑稱。《後漢書·朱浮傳》:“從圍城而不救,放逆虜而不讨,臣誠惑之。”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 康成 之裡,逆虜望拜; 林宗 之庭,莫不卑肅。” 宋 陸遊 《送王景文》詩:“逆虜猶遺種,皇天奪老臣。” 明 王瓊 《雙溪雜記》:“﹝ 趙鑑 、 鄧璋 ﹞以 土魯番 書聞,且言逆虜所求不可允。”
詞語分解
- 逆的解釋 逆 ì 方向相反,與“順”相對:逆流。逆行。逆風。逆轉(僴 )(局勢惡化)。莫逆之交。 抵觸,不順從: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産。 迎接:逆旅(旅店)。 預先:逆料(預料)。
- 虜的解釋 虜 (虜) ǔ 俘獲:虜獲。俘虜。(.打仗時捉住敵人;.打仗時捉住的敵人)。 俘獲的人。 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筆畫數:; 部首:虍;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逆虜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逆”和“虜”構成。
- 基本釋義:指叛逆的敵人或敵對勢力,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違背正統、對抗朝廷的群體。例如《後漢書》中“逆虜未滅,将士疲困”,強調其反叛性質。
- 語素解析:
- “逆”本義為“違背、不順”,《說文解字》釋為“逆,迎也”,後引申為背叛、違抗;
- “虜”原指俘獲的敵人,《玉篇》注“虜,獲也”,後泛指敵人或外族侵略者。
- 曆史用例:常見于史書與文學,如《資治通鑒》載“逆虜僭號,當共讨之”,體現對叛亂者的貶斥。
- 近義對比:與“叛賊”“寇仇”近義,但“逆虜”更強調對正統權威的挑戰,含強烈貶義色彩。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逆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貶義語境,指背叛國家或群體的叛逆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詞義:指背叛本國、投靠敵人的人,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 構詞:由“逆”(背叛、違背)和“虜”(俘虜、敵人)組成,合稱“叛逆的敵人”。
2.曆史用例
- 最早見于《後漢書·朱浮傳》:“從圍城而不救,放逆虜而不讨”,指未讨伐叛軍的行為。
- 宋代陸遊在《送王景文》中寫道:“逆虜猶遺種”,借指金國等外敵。
3.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文獻或詩詞中,譴責叛國者或敵對勢力,如“逆虜望拜”(葛洪《抱樸子》)。
- 現代延伸:可比喻背叛集體利益的人,但已較少使用。
4.近義詞與反義詞
5.權威性補充
- 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均将其定義為“對叛逆者的蔑稱”,強調其貶義屬性。
總結來看,“逆虜”是古代對叛國者的典型貶稱,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情感色彩。若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後漢書》《抱樸子》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敗絮避坐撥車镈鋁布草采斿蠶兒草菴常從唱理促急道藩大我答揖大月多端番佛乏食憤世疾俗弓梢公司債券狗寶賈鵩佳會兼屬肩隨交泰殿裾拘刊書靠泊姱姿來來去去老冤老着臉皮略斜撩撥烈然離言明特米渖貧賤糟糠鋪麗峤鬟戚寵啓上饒受儒愞沙柑詩花室制摅誠傥論逷遠通渎罔浪為首舞手梧子校讀霞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