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識的意思、符識的詳細解釋
符識的解釋
猶符記。 寄生 《革命今勢論》:“故薙髮令下,死者數千……至於斷頭捐軀而莫悔,蓋欲貽示後人,以當符識。”
詞語分解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專業解析
“符識”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漢字“符”和“識”的本義及組合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文字學著作的解釋,其詳細意思如下:
-
基本含義與詞性:
“符識”是一個名詞。它指的是符契、記號或标記。在古代,“符”常指作為憑證的信物(如兵符、符節),上面刻有文字或圖案,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假。“識”在這裡讀作zhì,是“誌”的古字或通假字,意為标記、記號、标志。因此,“符識”合起來就是指用作憑證、标識或記認的符號、印記或信物。
-
字源與構詞:
- 符: 《說文解字》釋為“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 本義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征調兵将或用于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多用竹、木、玉、銅等制成,刻有文字,分成兩半,以驗真假。引申為标記、符號、征兆等義。
- 識 (zhì): 《說文解字》釋為“常也。一曰知也。” 但表示“标記”義時,是“誌”的本字或通假。《玉篇·言部》:“誌,記也。”《集韻·志韻》:“誌,或作識。” 所以“識 (zhì)”在此明确表示記號、标志的意思。
- 組合: “符識”屬于聯合式合成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語素“符”(憑證、标記)和“識 (zhì)”(記號、标志)并列組合而成,核心意義集中在“标記、憑證”上。
-
具體釋義:
綜合以上,“符識”指:
- 用作驗證、憑信或标識的圖形、文字或物品。
- 相當于符契、印記、記號、标志。
- 強調其作為辨識、驗證或記錄依據的功能。
-
例證與用法:
雖然“符識”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但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可見。其意義與更常見的“符契”、“印記”、“标記”相近。例如,可以想象在描述古代契約、文書或器物上的驗證符號時使用。
“符識” (fú zhì) 是一個古漢語名詞,意指用作憑信、驗證或标識的符契、記號或标記。它由表示憑證的“符”和表示記號的“識 (zhì)”聯合構成,核心含義是指一種具有辨識、驗證功能的符號或印記。
參考來源:
- 釋義核心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符”、“識 (zhì)”及“符識”詞條的解釋。
- 字源分析參考《說文解字》(許慎)、《玉篇》(顧野王)、《集韻》(丁度等)等傳統字書韻書。
- 現代漢語詞性及構詞法分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符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上下文和來源不同,存在兩種主要解釋:
一、作為“符記”的含義(主流解釋)
指符號、标記或特定憑證,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
- 字義分解:
- 符:指符節、符號,或表示符合、一緻(如“虎符”“音符”)。
- 識:指辨别、認知(如“識辨”“識破”)。
- 文獻例證:
如《革命今勢論》中提到“以當符識”,意為用符記作為憑證或标記。
二、作為成語的延伸含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強調“認識準确、判斷符合實際”,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
使用場景
- 曆史/文學:描述古代符節、标記(如兵符、護身符)。
- 哲學/邏輯:若按成語解釋,可表示認知與事實的一緻性。需注意語境支持。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證或更多詞彙解析,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
别人正在浏覽...
薄裝兵精糧足不牧之地晨鴈寵靈脆薄寸楷戴山單方面刁小帝辇之下撫弄枎疏趕不赢海寰函道鶴練會鞫魂出昏第火上澆油見頭角見行機阱僦錢擊擪浚齊凱易空虛花兩髦連界連枝并頭埒材角妙裂縫輪囷陸沈門額氓家勉喻窮敝窮邊砌填邱阿迄至勸來乳臭小兒簁簁山朶沈浄施關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孀婦瞬心苔藓貪名瀇滉相窺仙井監枭捷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