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往视居的意思、送往视居的详细解释
送往视居的解释
见“ 送往事居 ”。
词语分解
- 送往的解释 .送别去者。《庄子·山木》:“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参见“ 送往迎来 ”。.祭送死者。《礼记·祭义》:“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郑玄 注:“送去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 居的解释 居 ū 住:居住。居民。同居。隐居。居处(?)(.住所;.指生活处境)。居处(?)(住所)。 居住的地方:新居。故居。迁居。蜗居(喻窄小的住所)。 当,占,处于:居首。居中。居高临下。二者必居其一。
专业解析
"送往视居"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两部分:
一、字面释义与结构分析
- 送往:指送别逝者(送葬),"送"即护送、告别,"往"指逝者离世前往他界。
- 视居:指照料生者(尤指遗属),"视"为看顾、关怀,"居"指在世者的日常生活。
- 整体结构:通过并列动词短语(送+往、视+居)表达对生死两端的周全关怀,体现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
二、文化内涵与典籍溯源
该成语承载古代丧葬礼仪中"生死并重"的社会责任:
- 丧礼层面:要求既郑重安葬逝者(《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又需体恤遗属生计,避免因丧致贫。
- 伦理层面:体现"仁"的双向实践——对逝者的尊重(《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与对生者的悯恤(《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权威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卷第1123页:
送往视居
谓发送死者,照看生者。指料理丧事及抚慰遗属。
四、经典用例
《礼记·曲礼上》最早系统阐述该理念:
"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送往而视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译:守丧时未下葬需遵丧礼,下葬后行祭礼…送别逝者并照料生者,侍奉死者如其在世时一般。)
五、现代使用场景
现多用于:
- 历史文化论述中强调传统丧葬观的人文关怀
- 社会组织在灾后援助时兼顾遇难者安葬与幸存者安置
- 文学创作中表现对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杨志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四章"丧葬礼仪的社会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送往视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òng wǎng shì jū,其核心含义为礼葬死者,奉养生者,与“送往事居”同义。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解析
-
字面含义
- 送:指处理丧葬事宜;
- 往:代指已故的人;
- 视:照顾、奉养;
- 居:指在世的人。
整体强调对逝者的妥善安葬和对生者的尽心奉养。
-
引申意义
成语体现儒家伦理中的“慎终追远”思想,即慎重处理丧事,并持续关怀在世亲属,常用于描述忠贞之士的责任感。
出处与背景
-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臣节》:“送往视居,则竭忠贞而不回。”
此句强调臣子应忠诚履行对逝者与生者的义务,体现道德操守。
使用场景
- 文学创作:多用于历史、伦理类文本,强调责任与孝道。
- 日常语境:可用于表达妥善处理身后事、尽孝奉养等情景(如:“他送往视居,无愧于心”)。
近义词与对比
- 近义词:送往事居、慎终追远。
- 易混词:部分资料误将其解释为“探望远方亲友”(如),但权威文献均指向丧葬与奉养主题。
“送往视居”以简洁语言浓缩了中华文化中对生死两端的尊重,既是对传统礼仪的传承,也是对道德责任的强调。需注意其与“送往事居”的通用性,避免与其他表“思念”的成语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班谢饱眼福边生经笥比物属事布帻布置不只虿尾银鈎谗二穿窆搐口儿吊赠鼎纶锻锤独醒烦酷棼然福禔皋洛闺奁鹤表合喙黑轓黑天半夜洪钧黄门驸马加食接履靖步旧格空碧款颜倰儯炼钢流落风尘六仙桌露出马脚虑远篇家潜脩晴眉七品茶缺口镊子摄居省瘦绅商世界大同邃略台屏苔絮昙花蜩蟧铁路图版推断文儒问天纹银武罗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