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竦惧的意思、竦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竦惧的解释

(1).肃立惶恐。《韩非子·主道》:“明君无为於上,羣臣竦惧乎下。”

(2).恐惧。竦,通“ 悚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太戊 武丁 ,覩灾竦惧;祗承天戒,故其兴也。”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 刘孺人 即怒,节母负墻竦惧;节妇从容改为,以适厥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竦惧(sǒng j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敬畏、惊恐而产生的身体战栗与心理震慑。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源与构词解析

  1. 竦(sǒng)

    • 本义为伸长脖颈、踮起脚尖站立,引申为“肃敬”“震动”。《说文解字》释:“竦,敬也。”如《汉书·东方朔传》载:“竦然意下,捧手欲辞。”
    • 身体反应:常伴随肢体紧绷、毛发竖立的状态,如“竦身”“竦峙”。
  2. 惧(jù)

    • 表示恐惧、戒惕。《说文解字》注:“惧,恐也。”如《论语·子罕》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心理状态:强调内心惶恐不安,需警惕戒备。

合成词“竦惧”:兼具肢体僵直(竦)与内心恐慌(惧)的双重状态,形容因极度敬畏或突发惊吓而身心俱震。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惊恐;戒惧。竦,通‘悚’。”例证引《后汉书·皇后纪上》:“左右皆竦惧,莫敢发言。”

    解读:此处描绘臣子面对威严时的战兢之态,体现对权威的敬畏。

  2.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因恐惧而肃然恭敬。”例引《新唐书·李光弼传》:“三军竦惧,无敢仰视。”

    解读:突出在军令严明下,士兵因敬畏产生的肃穆反应。

  3. 《辞源》

    注:“惊惧;惶恐。”引《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权竦惧无措。”

    解读:表现孙权面对突发危机时的惊慌失措。


三、经典文献用例分析

  1. 敬畏权威

    《后汉书·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竦惧不安。”

    解析:张衡因畏惧宦官陷害而身心不安,“竦惧”体现政治高压下的心理压迫。

  2. 突遇灾异

    《新唐书·五行志》:“贞观七年,陇右山崩……帝竦惧,减膳撤乐。”

    解析:唐太宗将自然异象视为天谴,以“竦惧”状其诚惶诚恐之态。

  3. 道德自省

    宋·朱熹《答陈同甫书》:“每念古训,未尝不竦惧汗下。”

    解析:学者因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符合圣贤教诲而心生惕厉。


四、近义词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例句
竦惧 强调身体僵直+心理震慑 雷霆乍响,众人竦惧屏息。
恐惧 侧重内心恐慌,肢体反应不显著 百姓恐惧战乱,纷纷逃亡。
惶悚 含慌乱失措之意,程度更深 闻君斥责,仆惶悚伏地。

五、文化内涵

“竦惧”浓缩了传统礼教中的敬畏文化: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文献引用均标注权威纸质辞书及正史来源,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竦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ǒng jù,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极度恐惧或惊慌,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危险、压力或未知威胁时的强烈不安情绪。
“竦”通“悚”,表示战栗、害怕;“惧”即恐惧,二者组合强化了情感强度。


二、词义演变与用法

  1. 古义(侧重行为与心理结合)
    早期指肃立惶恐,既包含肢体上的恭敬肃立,也隐含内心的敬畏。
    例句:《韩非子·主道》中“羣臣竦惧乎下”,描述臣子面对君主时的敬畏之态。

  2. 今义(侧重心理状态)
    现代更强调纯粹的心理恐惧,如《三国志》中“覩灾竦惧”,指因灾祸感到惊恐。


三、使用场景


四、近义词与辨析


五、经典例句

  1.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清代):“刘孺人即怒,节母负墻竦惧。”
  2. 《高堂隆传》(三国志):“太戊武丁,覩灾竦惧。”

如需进一步探究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韩非子》《三国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汤百绪百一钟别作一眼鼚轩禅祖嗔叱村豪點寶滴滴打打都了二吴方三拜干草寡母桂柁毫墨较大鲛帕家生孩子假卧迹地看来刻忮狂荡僚旧料量洌气利源笼罩陋制露卯鹿踪慢憧昧陋梦见周公暝途鸣钟列鼎闽粤难爲秦分清澹请给轻侠琦巧取程纱帷圣子诗笔世界上首铤束贝含犀思不出其位酸骨庭议推析稳慎闲话孝家写曜